2017年7月16日 ? 星期日 ? 晴
昨天學經班活動后,我們與益華師姐會合,迎接總部的老師蒞臨指導工作。十一點多,總部張子棟老師,高俊英老師等一行到達,我們排好隊,先與總部老師來張大合照。
已經是午飯時間,我們前往食堂就餐,誠誠跟著子棟老師走了,我與俊英老師一路聊著天,雖然路有些遠,感覺很快就到了。午餐安排還是很豐富的,我們與總部老師坐一桌,只是大家忙著聊天,吃得不多,精神食糧更重要,呵呵。
飯后大家繼續聊,感恩總部老師,不休息陪著大家。下午的座談會是兩點半,因為沒人帶孩子,讓誠爸來接,結果是兩點半他才到,我把誠誠帶出去,沒有電瓶車,走了十幾分鐘的路,走回來的時候,已經接近三點,座談會已經開始了,是子棟老師在聊天。
前面子棟老師講個人經歷沒聽到,我到的時候,剛好子棟老師講我們教育孩子,需要給孩子樹立目標,讓孩子從小有遠大的目標很重要。
子棟老師講到,我們培養孩子,要在集體中行出來,也就是我們目前育心的各個團隊,打造的平臺就是讓家長和孩子鍛煉的,我們需要孩子既能獨立,又不完全獨立;不脫離集體。(陰陽的思維在里面。)而西方是很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的文化很直白,象PIZZA,所有的料都在上面了;而中國的文化象包子,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含蓄,講究點化,舉一反三。
我們又想孩子聽話,又不想孩子聽話。子棟老師現場問家人們,到底孩子要不要聽話?一位智慧的家長回答:該聽就聽,不該聽就不聽。呵呵,大家會不會感覺這樣的回答有點象沒回答呢?到底什么是該,什么是不該。中國的文化就是這么有意思。其實我們不是要培養聽話的孩子,要培養有思考力的孩子,聽不聽家長的話,孩子要有思考辨別的能力,對的才聽。子棟老師也說了,看我們的歷史,大部分做大事,成大事的人都是不聽話的。因為我們所謂的聽話,其實很多時候是讓孩子不要有思考能力,你只要聽我的就好了。
子棟老師聊到,我們做為家長,首先要有責任感,國學的復興是一個趨勢,推廣人人有責任。我們開學經班幫助大家,就是有一份責任感,孩子在學經班中擔當小主持人,領讀小老師,也是一種承擔和責任。當我們一期期堅持下來的時候,我們的發心初心是幫助別人,孩子也在這過程中學會了擔當,養正了。養正的孩子我們還擔心他會走歪路嗎?
子棟老師告訴我們,中國文化有著生生不息的力量,近代中國不學經典的一百年,看似我們的文化出現了斷層,但其實雖然書不學了,但經典的精神依然在。而臺灣雖然文化沒有斷層,但他們學的是四書,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是會束縛了大家的思維。
我們要自己先有擔當力,責任感,然后影響孩子。把經典當愛人,同頻,同道,同在。中國的圣賢都是老百姓,而西方的文化都是神,我們的文化是系統的,西方的文化是碎片化的。什么是親近經典,喜歡經典呢?就是我們素讀,讀到喜歡為止,不僅僅是為了讀幾百遍的應付。
引領孩子有擔當,有責任和使命感,中國文化是王者文化,西方文化是霸王文化,我們不侵占別人,不干涉別人,我們只做好自己,幫助別人。戰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靠中國文化,和平,談判。
子棟老師還講到,育心的價值大,我們做好三步:經典匯報,學經日記,生活日記。相信把這些都做好,我們會慢慢成長起來,并承擔下來。
子棟老師還聊了很多,不一一記錄了,俊英老師也補充了一下,還是需要我們篤信篤行,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成功的人,無非做到用心、堅持。堅持把每件小事做好,做精。感恩總部老師蒞臨指導,帶來高能量的聊天,接下去的我們就只有緊跟總部,做好我們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