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3》延續了前兩部作品,它的出現成就了一部悲天憫人的猿族史詩巨著。
如果只是單純地評論第三部《終極大戰》的話,這部作品仍然說的上是優良之作,但卻多多少少地有點差強人意。
先來說一下一些讓人稱道的地方吧。
在《猩球崛起3》中,作為主演的凱撒依然一如既往地奉獻出了它出色的表演,與前兩部不同的是,在第三部作品里,“王者”凱撒作為一個完全數字虛擬的角色開始獨撐大梁,沒有了與其他男性演員的配合,獨立支撐起整個故事的架構與推進。
在凱撒的背后是一個名為安迪·瑟金斯的演員,曾經成功地演繹過《魔戒》中的“咕嚕”。
或者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數字角色的演員往往是身穿著怪異的特效服裝,穿戴著奇特的裝備,無論最終演繹出來的角色是多么的深刻,但常常是難以進入觀眾的視野,更遑論被人所記住。
但這次,凱撒的存在足以為這些特效演員正名。
在《猩球崛起3》中,已經成為猿族王者的暮年凱撒,沒有像上一部那樣呈現出激蕩人心的動作場面,而是將更多的關注點聚焦在角色內心的苦惱、掙扎中。
凱撒經歷了喪妻、喪子之痛后,內心一度黑化,在私人恩怨與民族大義兩邊徘徊掙扎。他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領袖,他就必須克服感性、沖動的問題,成為一位悲天憫人的“圣人”。
在這部作品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數據技術的進步已經達到了纖毫畢現、以假亂真的地步,影片對猿類,尤其是主角凱撒,大量存在的中近景鏡頭,足以讓觀眾看清其諸如“一顰一蹙”、“一個眼神”等等細微的舉動,虛構性角色與真實的角色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進步也為數字演員們的發揮帶來前所未有的表現機會。
《猩球崛起》的導演馬特·里夫斯就說過:“人們一直在說安迪是一個優秀的動作捕捉演員,但他不是一個優秀的動作捕捉演員,他是一個優秀的演員”。CG技術不是憑空創造出角色的表情,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記錄并且在銀幕上呈現演員的表演罷了。
所以,成熟的數字技術與出色的演員表演成就了天衣無縫的契合,恰到好處地構建起一個猿族興起、人類沒落的“末日”世界,真真假假、混沌不清。
除了猿族一類虛擬的角色外,小女孩諾娃、伍迪·哈里森飾演的反派上校,鮮明的人物塑造同樣為影片增色不少。
其實,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不僅僅在于它本身是否足夠吸引人,也在于它是否成功地進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實驗。
比如經典的《黑客帝國》,它的實驗就是假設我們身處的是數字的虛擬環境,那將如何?
比如不久前大火的《三體》,其中的思想實驗就更多了,包括一個普通的個體是否能毀滅一個系統,要打擊一個文明的關鍵是在哪里等等,諸如此類。
之所以稱《猩球崛起》系列成就了一部優秀的作品,正在于它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實驗。
比如它告訴了我們人類現在這個星球上的行為是否在自掘墳墓;
如果人類衰落,是否會被其它的物種代替;
如果的確有這樣的物種,那會是怎樣的物種呢?;
如果人類與其它物種相爭,那么最終決定勝利的是什么因素?
《猩球崛起》系列很好回答上面的問題,對《星球崛起3》中末尾,常聽說有人詬病于編劇的無力,通過一場看似無緣無故的雪崩將一場應有的終極大戰清掃得一干二凈,使得影片不得已落于狗尾續貂。
但我以為,這才是人、猿大戰應有的結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無論人、猿,或者其他再強的物種,在自然界的威勢下,不過是如同地面上的螻蟻無異。
如果導演安排的,最終是人或猿任一方的勝利,那么最終很大可能落于無力自圓其說的下場,人或猿族任一方單憑武力的勝利或許都是我們很多觀眾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哪一方能夠經過大自然界的考驗而僥幸存活下來,這才是在符合邏輯所在。
這也回答了一個思想實驗,什么樣的物種才是最后的勝者,片中給出的答案是只有經歷過大自然的考驗,最終不死的物種才是最后的勝者。
接下來再說說這部作品的不足之處。
《猩球崛起》三部曲是猿族崛起的歷史,也是首領凱撒成長的記錄史,記錄了凱撒的“成長”、“內亂”、“成圣”的三個關鍵詞。
我們知道,《終極之戰》借鑒的是《圣經》中關于摩西的故事,然而在作品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影片的故事套路與不少經典影片模式相似,比如一個被仇恨黑化的英雄探尋自我救贖之旅,比如“大叔與蘿莉”搭配的模式等等,相似的情節使得故事流于窠臼之內,不見過多的新意。
除了敘述故事上不見新意外,影片在推進時的節奏仍然存在過緩的嫌疑。
導演一心一意地想將系列影片最后一部的思想境界提升至另外一個高度,卻不料反而失去了商業片應有的節奏。
在表現上,過多的時間鋪陳放在表現凱撒失去子女后的沮喪上、放在猿類的忠誠上、小女孩未泯的善良上、最后的越獄鋪墊上,影片的格局很大,但也使得部分情節推進得相對較緩,沖突不明顯,對觀眾的吸引力也就大大削弱了。
瑕不掩瑜,作為記錄猿族崛起史詩巨著的最后一部,導演馬特·里夫斯順利地完成了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