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自己是一切的開始——讀吳伯凡老師《寫作禪:如何用寫作驅走焦慮》

今天偶然間在吳伯凡老師的博客中看到一篇他讀《寫作禪》的讀后感,拜讀之后靈光突現,大著膽子狗尾續貂,寫上一篇對這篇讀后感的讀后感。連原作都懶得讀了,我也真是懶得沒救。

《寫作禪》說了什么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時不時被彷徨、焦慮的情緒所困擾。這種情緒的體驗無疑是非常糟糕的,它使我們喪失動力、情緒低落,不僅降低工作效率,還會影響人際交往。更可怕的是,這種焦慮情緒會造成惡性循環和心智改造,導致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會習慣性地焦慮。

每個人焦慮的原因也許各不相同。《寫作禪》認為,彷徨或焦慮的感受是因為我們丟掉了自己,喪失了跟一個更內在自我的連接,我們的心智、情緒、理性都與自身失去了連接,所以表現出一種“神游”的狀態。這種不知從哪來也不知到哪去的不安定感使我們墮入了彷徨和焦慮的情緒之中。

焦慮的不舒適感會使我們試圖做些什么,試著從這種狀態中擺脫出來,然而這又使我們掉入了另一個陷阱。卡爾.榮格提出過一個觀點——你越是反抗的東西,他不僅會持續存在,而且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著同樣的經驗,越是不想做什么,這件事情的影子就會無時不刻地纏繞在你周圍。很不幸,焦慮也是這樣。

很多人借助于運動或是冥想等方式來替代焦慮,但是《寫作禪》走了另一條路,那就是用文字記錄焦慮。其實榮格的觀點還有一個逆命題,那就是不論多么強大的困難,只要我們去面對,總會慢慢變小,最終解決。這句話在邏輯推理上未必對,但是《寫作禪》的作者通過自身的實踐告訴我們,這句話是對的。通過素描自己的內心所感,能夠使自己進入到一種脫離自我的第三者視角,清晰地審視自己,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這個過程和禪宗的冥想效果類似,這也是《寫作禪》書名的來源。

寫作優于冥想?

《寫作禪》中所提及的寫作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寫作并不相同,并沒有任何的目的性,是一種對自己狀態的白描。直抒胸臆,不做修飾,也不求最終得到什么結論,甚至對文字的連貫性都不做要求,算是“意識流”寫作了。這種寫作本來只是為了擺脫負面情緒而尋求平靜,從這個目的上來說寫作與冥想并沒有什么高下之分。

但是白描自己的情緒卻帶來了一個冥想不能給我們的珍貴的副產品——自我感知。自我感知經常出現在情緒處理和個人管理的書籍中,因為了解自我是改造自我的前提。

我們在指導如何引導小孩子擺脫極端情緒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和小孩一起對極端情緒進行描述——是不是覺得腦袋發熱,手腳在顫抖,很想打人等等。其實這就是在借助通過讓孩子描述自己所處的狀態來逐漸平復情緒和恢復理智,為之后對事情經過進行分析和梳理做準備。

在《自控力》這本書中也強調對自己狀態要隨時監控,監視自己是不是快要處于一種自控力缺失的狀態,以便隨時調用理智恢復自控力。在談到抵制誘惑的時候,《自控力》也談到了榮格提出的觀點,并要求詳細記錄受到誘惑時自己的感受,通過正視誘惑的方法來抵制誘惑。

認識自己其實是盲人摸象

在大數據時代,有很多人驚呼,原來BAT比我自己還了解自己,但可能很少有人仔細思考過其中的原因。人作為一個復雜的存在,每一次單獨的決策其實都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隨著決策次數增加,總會體現出某種傾向。其實我們的思想、性格等等的外在表現都是一個個的正態分布曲線而已。所謂日久見人心,其實就是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隨著事件的增加,我們逐漸摸出了這個人的規律了而已。所以,獲取更多的事件才是關鍵。


你覺得哪個描述的更可信?

認人如是,知己也如是,知己難于認人。知道自己的人才能夠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才能夠改變生活。而通過白描自身狀態的寫作,我們會將大量平時一閃而過或從未在意的自身狀態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記錄,我們能夠了解更真實的自己。通過這種記錄的累積,我們就會逐漸總結出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其實這就是大數據的秘密,因為身體是更誠實的。當你的大腦喊著“剁手”的時候,點擊鼠標的手其實才更真實。

知道了自己,然后呢?

當我們逐漸了解了自己之后,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又應該如何做呢?我有三個建議。

1、移動波峰

正態曲線的波峰位置表示著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在理智情況下最有可能做出的決策。移動它,向著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方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應該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2、寬恕小概率

正態曲線兩側快到盡頭的位置表示著極端的情況,也許是我們頭腦發熱,或是我們情緒低潮。在統計學里,發生概率小于5%的事件被認為是不會重復發生的。所以,統計學都放過它們了,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呢。無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落入了這5%里,不妨放過自己、放過他人。一,不往心里去。二,以后不要再提。

3、調整波形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是要事事都嚴守理性,死死卡在波峰的位置?還是跟隨心靈,隨心所欲還能不逾矩。如何調整波形,過出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這是在考驗每個人的大智慧。

不一定有對錯之分,但肯定有優劣之別

說了這么多,讓我們回歸原點。感知自我是任何追求幸福、改造自我的前提,更多的感知會帶來更深刻的了解,更深刻的了解會促成更有效率的改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多地感知和記錄自身狀態就是你追求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