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楊爍的教育方式#罵被上熱搜。原來在《爸爸去哪兒6》里,楊爍對兒子楊雨辰非常嚴厲。
楊爍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下車后,要按照楊爍的下車方向走;走路方式不對要重新走一遍;衣服沒按照爸爸說的方式疊也要重新疊。?
楊爍這樣一言不合就發火,動不動就發脾氣,讓楊雨辰一直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
網友紛紛表示心疼,并吐槽楊爍的教育方式不對。
有些網友想起了自己的同類經歷:“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成長后非常自卑,特別害怕別人否定自己。”
天下無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打壓式的教育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陰影。孩子表面上順從了父母,但長期屈服在父母的威權之下,可能會讓孩子對探索事物產生畏懼心理,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叛逆的性格。
父母的批評越多,孩子就越感受到挫敗。而父母的認可越多,孩子就越會感到激勵。
1
孩子一直在追求父母的認可
?前不久,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導演的電影《龍貓》再次登陸中國,網上掀起了一陣“龍貓”熱。
宮崎駿的電影溫暖了無數的觀眾,卻不包括他的兒子宮崎吾朗。宮崎吾朗也是在父親的打壓式教育中長大的,他甚至評價宮崎駿是一個0分的父親。
宮崎吾朗的繪畫天賦也非常高,父親是他一直前進的目標。但是宮崎駿卻表示兒子并沒有動畫的天分,也看不起兒子的作品。
宮崎駿在觀看兒子的第一部作品《地海戰記》時,中途離場,并寫信批評這部作品。
在第二部作品《虞美人盛開的山坡》發布會上,宮崎駿把影片批評得毫無是處。即便票房不錯,宮崎駿也不肯說一句表揚的話。
有人問宮崎駿“為什么總是在責罵孩子?”他說,與其讓別人批評,還不如讓父母來。
可是,在孩子心里,父母的認可是獨一無二的。宮崎吾朗一直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他甚至跟父親說:“可惡,不要給我死太早。”
如果一直沒得到父親的認可,那可能將會是他一生的遺憾。
當孩子全力以赴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而父母卻用“打擊”來回復孩子。父母甚至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自信是被父母的一盆冷水給潑沒了。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
父母千萬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認可,因為在孩子眼中,父母往往具有權威性,無論做什么事,若是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就會做得更努力。
韓庚曾在《圓桌派》中講過自己的母親。
在小時候,家里也是傳統教育,母親很少表揚他,更多的是打,幾乎沒對他表示過認可。
可是,韓庚在畢業匯報表演時,看到臺下的媽媽流眼淚,表演結束后,媽媽擁抱著兒子說:“太棒了!”
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認可讓韓庚相信,媽媽原來是真的愛自己的,這也拉近了他們母子間的距離。
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很多父母習慣用激將法。對于兒童來說,激將法并沒有大人所想得那么有效。
因為孩子并不知道,父母用的是激將法,而是認為父母不再相信了,進而自己也不再愿意相信自己。
2
父母的認可讓孩子更加自信?
前段時間,田亮曬出女兒森碟的腳受傷的照片。
原來,在炎炎夏日里,森碟還堅持在室外練習打網球,腳上磨出了幾個血泡。
田亮說,網球少女除了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紫外線,也變得更中堅強了。作為老父親的他既心疼又欣慰。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很辛苦,傷痛更是在所難免。
但是從4年前森碟學打球開始,他便給予無條件地支持、認可,除了經常陪練,還請了專業網球教練來教。
父親的認可不僅讓森碟在運動項目上表現良好,在才藝方面的成績也非常突出。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托夫人說:“在孩子感到痛苦或失去信心時,對他進行指責或批評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若是父母能給孩子一些溫暖和安慰,及時地對他進行鼓勵,就會發現他原本做不好的事情也會因為受到鼓勵而做好,而做得好的事情也會因此而做得更好。”
認可就像是一個助力器,會成為一個努力向上的動力。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得到的認可越多,越能夠增加孩子做事的動力。
卡爾·威特曾在《卡爾·威特的教育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卡爾剛學寫作時,對自己沒信心。當他把寫好的第一篇文章拿給爸爸看時,心里非常不安,像是在等待爸爸的審判。
爸爸讀完卡爾的文章后,發現有很多錯別字,句子也不完整,甚至連問題都沒有交代清楚,這真的不是一篇好文章。
但是,爸爸并沒有批評他,也沒有直接說一句“不好”,因為爸爸知道這樣做只會讓卡爾對寫作失去信心。
于是,爸爸對卡爾說:“不錯,這是你第一次寫作,比爸爸那時寫得好多了。卡爾簡直不敢相信,他興奮極了。
不久后,當卡爾把第二篇文章給爸爸看時,跟第一篇簡直是天壤之別,比之前的好太多了。
孩子的自信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父母一點一滴的認可中形成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可,父母的認可不僅表明父母對孩子的信心,還能夠讓孩子相信自己。
3
你的認可,會讓孩子跑得更快?
父母的認可在孩子的成長中至關重要。
《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全書》上說:“
當孩子遭遇失敗、不聽話或有好的表現時,父母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對,要鼓勵孩子。
孩子失敗時,鼓勵會給他勇氣;孩子不聽話時,鼓勵會幫他找到改進的方向,孩子有好的表現時,鼓勵會讓他更自信。”
那些得到父母認可的孩子,能夠享受自己的成長,并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正能量,這種正能量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
教育學者張文質說:“如果父母常常對孩子進行打擊、批評,就會讓孩子相互取悅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樣孩子也會表現出更消極的情緒狀態來。”
而父母的認可正是消極情緒的解藥,化解了孩子的絆腳石,才能孩子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