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校
---寫在離別母校之際
每年這個時候,這個地點,重復著同樣的故事。
結束了三年的高中學習,結束了兩天的高考,我拖著有些沉重的行李和腳步,拖著長長的記憶和不舍,告別母校,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驛站---大學生活。
時間之于我,猶如河水漫過手掌,似有所覺,卻抓不住它的腳步。只有記憶中的印象和痕跡,也許可以讓時光倒流。驀然回首,和附中的初遇恍如昨日。
三年前,我跟隨著父母來到附中,在張貼在教學樓一樓走廊墻壁的高一新生名冊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和所在的班級。我還記得當時父母充滿欣慰的笑容和我小鹿亂撞的心情。那一刻,我知道將在這個校園里度過花季,走過雨季,跨過成人門。在所有有關青春的記憶中,附中一定是故事里那一抹任時光沖刷也永不褪色的光亮。
剛從鄉(xiāng)下步入附中的我們,青澀頑皮,幼稚叛逆,附中就像一位苦口婆心的長輩,用堅持不懈的耐心和細心,教會了我們思考和主動。課堂上,老師們反復要求“主動問問題”,有時一邊笑我們“朽木不可雕也”,卻又一邊無比耐心細致地解答著眾多疑問。這兩種重要的品質(zhì)在日復一日中被深深埋在我們心底,在不知不覺中生根,成為我們學習時的條件反射。
開學不久,我就和老師、同學打成一片、親密無間,和他們談天說地、談古論今,和他們交流探討、沖突辯論。在母校老師的引領下,我們積累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匯成知識的大海;我們起步于崎嶇不平,最后都能登高遠眺。在和同學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同學們的性格就像美術班里那一幅幅畫作,有的典雅文靜如素描,有的活潑大方如水粉,有的靈敏精怪如工筆,有的嬉笑怒罵如油彩……母校,給了我們屬于自己的舞臺,讓我們綻放精彩。
最難忘的還有母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每天傍晚或周末,我總喜歡一個人獨自在校園中徜徉漫步。校園內(nèi)的道路四通八達,把學校的主要建筑和活動空間連成一體:立著一面巨大浮雕墻的“思賢廣場”,氣勢宏偉的教學樓,一望無際的田徑場,綠樹環(huán)抱的籃球場,優(yōu)雅寧靜的圖書館,設施先進的實驗樓,造型別致的食堂,還有放學后熱鬧非凡的男女生公寓。校園內(nèi)草木蔥蘢,四季如春。猶記得第一次漫步校園時,我好像置身于遠離城市喧囂的森林公園,讓我的心靈得到了大自然的撫慰和滋養(yǎng),也讓我漸漸明白了母校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氣息是我精神成長的沃土。
母校是凝聚我高中三年成長和情感的地方。回首望去,似乎還能看到曾經(jīng)我與同學上課時急急忙忙跑進教室,下課時趴在走廊欄桿上看著風景或一起聊天的情景,似乎還能聽見耳邊依稀傳來的朗朗的讀書聲。是的,讀書聲是熟悉和不變的,只是校園和教室里的學生在這三年里換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坐在原來教室里的早不再是曾經(jīng)的我們了。
在我的高中日記里,曾記下了母校自創(chuàng)建以來,從這里走出的一大批杰出校友的名錄:方岱寧,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博導;黃浩,南京大學教授、博導;國防大學副教育長,教授,少將軍銜;蔡明夷,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博士;薛晗喆,東南衛(wèi)視女主播,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他們是母校的光榮和驕傲,也是我今后人生的標桿和心中永遠的偶像。
雖然高中三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但它卻保存了我最寶貴的青春記憶,我希望它能一直放在那個位置,就像三年來教室里我坐過的那張課桌椅。倘若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自己迷失在車水馬龍、霓虹燈下,想要前行卻迷失方向,想回歸內(nèi)心卻無處安放,我想,我應該會想起這片校園,想起我的母校,想起那個夏天穿堂而過的風,想起那個春天綿延不斷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