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姐姐店里需要做一個匯總視頻,她拍好后,想讓我幫她剪輯一下。
我告訴她網上有個剪輯軟件好用也特別好學,可她卻懶得麻煩。對于她這種“懶癌晚期”癥狀,我早已經習以為常,晚上我把視頻剪輯好后發給了她,可過后還是忍不住地打電話嘮叨了她幾句。
“三三,你說你才多大的年紀就這也不愛學,那也懶得去麻煩。”我像一個長者似的,在電話這頭絮叨著。
“哎呀,這次不是催得急嘛!”姐姐在電話另一頭隨口答道。
“姐,我感覺你已經提前進入了三十歲,哦,不,是四十歲、五十歲。”我在這邊開玩笑地說著。
姐姐突然就沒說話了,我想她大概是在反思吧。
以前我也一樣,拖延加懶癌晚期,新的技能懶得嘗試,明天才交的東西,今天絕對不會做,總覺得“時間多著了”。可回頭想一想,時間是挺多的,但大部分都被自己浪費了。
對于大學的前半段,大多數時候我對自己都是不滿意的。因為活得太過麻木而沒有目標。換而言之,就像一個機器,聽著別人的指令,做著自己手里的事情,至于收獲談不上,頂多也就是完成了任務。每天都很忙,卻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通往哪條道,盲目地跟著別人的腳步,到頭發現壓根就不適合自己嘛。
喜歡的事情總被各種理由羈絆,而一拖再拖;不喜歡的事情卻又不得不做,因此被磨掉了很多熱情。
少了二十幾歲本應有的生動和奮進,反倒多了幾分老氣橫秋的深沉和墮落。
現在的我好像不是這樣了,至少我不會再整天拿著手機刷微博逛淘寶溜空間了,無聊或者心煩意亂的時候,我更愿意拿本書看看或者聽聽歷史說書之類的;我不會因為懶惰而去排斥做那些對自己成長有益的事情,相反,我會“逼迫”自己去嘗試一些新鮮的東西,讓自己豐富起來。
雖然還算不上優秀者或者楷模之類的,至少,我開始慢慢改變自己,在朝著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努力。這些改變和嘗試,都是我自己為自己一步步編排的,我把它們稱為“往后無限期存款”。
我常常會恐懼這筆“存款”會因為自己投資不當或者盲目消費而日漸少去。所以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總會掰著手指一個一個地計算著,精確到某一細小的技能,小心翼翼地查詢著自己的“余額”。
常常查詢,倒不是因為害怕忘記這筆“存款”的密碼,而是擔憂自己總是無止境的取出,卻不存入。
在我看來,過度地消費自己掌握的技能或先天優勢比從未擁有更可怕,因為它容易給人一種假象:你總是能量爆棚,已經足夠優秀。然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已經吃了很久的老本,而且很快就會虧空。
如果別人的二十幾歲都在進步,那么你的原地踏步,便是一種退步。至少,是對三十歲以后的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
02
最近無意間和身邊的朋友談起這樣一個話題,我問她:“十年以后,你想要去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呀?”
朋友說:“她想,三十歲后,自己可以相對安穩一些,不用像二十幾歲這么拼,可以很從容地應對自己的工作,還可以栽培二十歲養不起的那些愛好,脫落成一位優雅的女士。”
她說這些話時,我看見她眼里發著光,嘴角溢出了難以掩飾的笑意。
“你呢?”她突然反問到。
說實話,對于三十歲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還并沒有想過。不過,我知道我不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我不想三十歲的自己,干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遲遲沒有辭職的勇氣;
我不想三十歲的自己歷經滄桑,被生活磨平了所有棱角,磨掉對生活的全部熱情;
我不想三十歲的自己,將就地去談一場不咸不淡的戀愛,然后草草結婚。
如果一定要找一種狀態去形容我的三十歲的話,我希望是真正地隨心所欲,能負擔起自己的野心,也能安放好自己那些可有可無的小嗜好。
我希望三十歲以后的自己,比二十歲要更加溫潤一些,像夏日的松針,可以柔軟得閃閃發亮,但依舊透著年輕時的硬氣,不會被人潮推擠著往前走,而是依然有自己清晰明朗的目標,不盲目,也不慌張。
我有好多欲望,想在三十歲以前滿足;我也有好多興趣愛好,想在三十歲以后慢慢地去消磨。
當然,如果在“二”字快要結束的年紀,就算我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也接受,但我不允許自己混成曾經最厭惡的樣子。
03
前兩天看ted演講的時候,有一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二十歲的人生就像玩大風吹,大家四處游蕩, 但三十歲左右音樂逐漸停止,大家開始就坐,我不想成為唯一一個站著的人,因此趕緊和丈夫結婚,只因他是離我最近的椅子。”
二十幾歲這個年紀,就像一個煙霧彈,時常會給人一種錯覺,覺得一切都還早著呢,不著急。不著急儲備,不著急努力,不著急付出。我們會想著,美好的青春,不能白白浪費。于是我們盡情玩,抓住大學的尾巴瘋狂地去逃課,和朋友東混西混,打著“自由”的旗號橫沖直撞,把成熟與責任一股腦地通通扔給往后的三十歲。
可一旦到三十歲了呢,那時我們又會埋汰庸庸碌碌的二十歲,痛恨這時的自己,不愿嘗試、故步自封、懶散頹廢。
可卻無力改變。
其實,三十歲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期自己努力的程度和自我塑造的能力。
?
經常有人提到蔡康永的那段話:
15歲覺得學游泳難,放棄學游泳,到了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學英文很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了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人生后期就越懶得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惰性,不愿去改變,也不輕易走出早先畫好的“牢房”。
你跑得早一點、快一點,你的三十歲就會從容雅致一些;你徘徊、遲遲不動身,那么它就會把你所欠下的債一一印章在你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
你所有的努力它會加倍奉還給你,你偷過的懶它也會變本加厲應驗于你日后。
我倒希望三十歲后的你,即使是那個唯一站著的人,也不會慌忙就坐,而是走到那個心儀的位置,去靠那個最舒服的靠背。
而這所有的底氣,都來自你二十幾歲無限期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