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就在,房山區的里面。”一個三面環山背靠鐵路的山溝,她有山有水有樹林。山是有灰的,水是有魚的,鐵路是有火車經過的,靠種地過活的人們每天迎來送往著太陽,可這里的人呢是不甘平凡的。
幾個年輕人沒事就山上來回瞎跑,跑著跑著總看見有大型重機械在開山,天天的鉆,下面有各種簡單機器組成的一條大灰生產線。幾個人反正沒什么事就去那里打工賺錢,干著干著搖身一變,承包了另一座山,大刀闊斧的開辦了粗加工的小企業,如火如荼的一干就是幾年,接著蓋了房娶了媳婦,成天吃香的喝辣的。
幾十個中年人在鐵道旁擺開一字長蛇陣,手里提著大中小各式水桶、防毒面具、板子,一陣鳴笛開來了50多節的油罐火車,在這個驛站歇個腳,車還沒停穩幾十個人便尋著各自的路一擁而上,先用板子旋松油罐轉盤的閥門,再用雙手快速逆時針旋開閥門,提起推開閥門,順勢探身用準備好的桶淘油,有的則帶上防毒面具直接進入油罐內一桶一桶向外傳遞,配合十分默契,而干這些只他們只用了幾分鐘,因為火車就停5分鐘。就這樣他們把淘的油拿出去賣了換回了“豐厚的利潤”。漸漸地村里整天開始有了喧鬧的摩托車,一群一伍來回瞎竄;有的買了面的出去拉活去了,個個過的優哉游哉。
幾個老人那也是坐不住的主,他們借助地利,將留經的泉水修建起了一個個水池,里面撒上魚苗,除了養魚還開發了釣魚的營生,冬天則變成了冰場,儼然成了民俗旅游的先驅。
開山的開山,淘油的淘油,垂釣的垂釣,家鄉的產業就這樣被激發了。后來我聽說不讓開山了,那幾個企業家杳無了音信;淘油上了法治進行時,從此沒有人爬火車了。只剩下釣魚這個產業支撐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民俗旅游,她因此還連續獲得了北京市最美麗鄉村的稱號!
我的家鄉,你的過去我雖來不及參與,但我見證了你的成長,從赤貧走向著富裕;你的未來我將奉陪到底,你現在成為了自然的注腳,哪管你曾做過什么。
相信我,家鄉!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從浮光掠影進入探尋你底蘊和現代的階段,是一處處伴隨你興衰的老房子,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別墅;是最古老的一條土路,還是一個富有情調的盤山道;是恒久的一個品牌,還是有被傳承的一個精神;是最口耳相傳的一個味道,還是能讓人放松融入的一種氣氛……總之,這一切構成了你的一種味道。
當大多數人真正把你視為自己的家,愿意為你誠心誠意地付出,而不是把所在的城市當做自己人生某個階段的過客,那么你就已經進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