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為什么說讀書量計劃是一種懶惰的勤奮?

為什么說讀書量計劃是一種懶惰的勤奮?



我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讀書量成為了一個可比拼的數值。在執行過讀書量計劃后,我感到深深的困惑。

一是,由于創業原因,我接觸過一些牛人,發現其讀書量和成就間存在一定顯著性的正相關。

二是,我也發現不少人執行書海戰術,卻并沒有獲得跟牛人一樣的認知。

那么

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高閱讀量是否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認知

讓自己成為牛人呢

為什么要規劃讀書量

·讀書量計劃的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簡單直接的問題-解決方案思考路徑,會帶來懶惰的勤奮。

問題:我不?!鉀Q方案:多讀書。

執行一遍這樣的解決方案,很多人又產生一個新的疑問: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里?

于是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類比回答:就像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這樣的答案很容易讓人接受,如果你認同且沒有疑問,那么下面的內容就沒必要看了。如果你認同但是心里仍有不安,和我一樣不喜歡這種道不明說不清的模糊答案,那么請往下看。

簡單的思考路徑得出的解決方案 ,通常是維持原系統不變

Paul Watzlawick,John Weakland,Richard Fisch三位心理學家共同提出的改變理論中有一個概念:

第一序改變

發生在某一系統之內的改變,系統本身維持不變。

例如,做惡夢的人,在夢中可以做許多事——跑、躲、打、喊等等——但無論怎么變換這些行為,都無法停止噩夢。

換一句話理解「第一序改變」:凡事變得愈多,愈是不變。

那么,什么樣的改變會維持原系統不變?

當事件A造成原系統狀態偏離,我們引入其對立者非A,并持續加強這一行動,就能維持原系統不變。執行非A,就是第一序改變。例如,天氣太熱(事件A),我們開空調(非A),維持室溫不變。反之亦然。

改變理論最早應用于人際、婚姻、精神治療領域,后逐步擴展適用于人類事務的方方面面。

以改變理論的視角來看,我們會發現制定讀書量計劃也是典型的「第一序改變」,原認知水平維持不變?!傅谝恍蚋淖儭故且环N生活中普遍適用的問題處理方式。除了天熱開空調,還有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寂寞了就找人聊天等。

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會讓人給自己制定一系列KPI,去考核結果。

減肥時,你最關注的KPI是體重。

讀書,你關注的KPI是讀多少本書。

于是,為了完成心中的KPI,人都會開啟“績效致死”模式。

減肥的人磨損了膝蓋,傷了胃,體重反彈。

讀書人拼命追趕KPI,竟說不出學過哪些知識。

運動照和書籍封面曬朋友圈,只不過是完成KPI時的例行打卡。

現在會有人問,也有很多人這樣去減肥讀書,真正地獲得了改變,這如何解釋?

表面上看,他們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產生了巨大改變,因為他們無意中觸發了「第二序改變」。

·如何迭代讀書量計劃?·

第二序改變

改變發生在系統之外,控制系統整體的前提改變,使系統轉換到完全不同的狀態,也即改變之改變,簡直就像量子躍遷。

制定過讀書量計劃的人,實際上所期望的「第二序改變」是從系統A(低認知)到系統B(高認知)。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

不要制定讀書量計劃,要制定認知迭代計劃。

提高讀書量僅僅是「第一序改變」,它與認知迭代之間并非直接相關。那些通過大量讀書并引發認知升級的人,正好無意中觸發了「第二序改變」,開啟了認知迭代,雖然在表面上看來,大家確實都是以讀書量為目標。如果你沒有如此幸運,那么,讀書量就不應該是你關注的KPI,認知迭代多少次才是。

1、認知迭代的標準是什么?


人類智識的增長,源于對「概念」的掌握。

抽象的概念,是人對世界規律的概括和總結。

概念并不都能帶來認知迭代,能帶來迭代感的概念,需要有這些特征:

精深你對某一事物的認知

拓寬你對某一事物的認知

顛覆你對某一事物的認知

2、哪些學習渠道有助于認知迭代?

書中,真正能幫助你完成認知迭代的是非虛構類書籍,如經濟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物理學、商業理論等。

而虛構類書籍的主要功能,是影響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品味,但你看上一千本名著小說甚至畫冊,也無法獲得諸如邊際效益遞減、機會成本、工具理性、第二序改變、遞弱代償這樣能重塑認知能力的概念。

另外,能達到同樣目標的還有多種學習方式。例如與牛人聊天,看視頻,碎片化閱讀等。在這種學習視角下,只要能完成認知迭代,學習方式完全可以多樣化。我個人多次從朋友圈碎片化閱讀中,獲得了新認知。

3、如何制定認知迭代計劃?


①大計劃關注個人感興趣的學科領域。

我制作了兩份思維導圖,一份叫做我的知識體系,記錄我喜愛的學科中經典的陳述性知識和概念。另一份叫做萬物疑問,提出一個問題,然后篩選知識體系中的概念知識來回答。由于我關注的是認知迭代,并且不斷地做剔除、融合的工作,所以這兩份思維導圖的內容數量是動態增減的。

②小計劃記錄每一天的認知吸收。

我的日記做了這樣的分類:由于我僅關注認知迭代,所以記錄無需復雜,只需記錄新概念。例如,我學了改變理論后,就如此記錄:


真正有用的新概念未必多,如果今天沒有新的,就記上沒有。堅持這樣記錄,一年下來,你就能清晰地回顧過去所學,也能看到這些概念給你帶來的認知增長,自然也不會出現“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里?”這類問題。例如改變理論,就讓我重新開始審視創業、管理、營銷、閱讀、學習。例如遞弱代償,給了我一個看待整個世界的新視角。

·認知迭代才是你要制定的KPI·

當你真正關注認知迭代計劃時,讀書多少便顯得毫無意義。

如果你有認知科學和演化論的知識基礎,3小時能看完《機器人叛亂》。若沒有,讀這本書如同嚼蠟。

《皮囊》這類書籍你一年興趣能看上百本,但《物演通論》、《21世紀資本論》也許你花上一年都啃不下一本。

一定比例kill time的閱讀當然得有,但若是期望通過閱讀升級思維系統,那么以成為我的骨頭和肉”而非實際的陳述性認知,去詮釋閱讀所得,難免有懶惰的勤奮后又施以雞湯式自我安慰的嫌疑。

讀過的好書

忘不掉

真正獲取到的新認知

一定記得住講得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