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究竟該誰拿?

像個“人”一樣去思考

全文約為2100字 ?| ?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01壓歲錢的歸屬為何會成為問題?

壓歲錢,究竟該誰拿?

其實這個事情本不該成為一個問題,因為壓歲錢是對孩子的一種“贈予”,孩子不拿還有誰拿呢?但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壓歲錢的味道有時候不僅僅是壓歲錢本身,很多父母也根本不把它當壓歲錢,于是這種定義上的沖突就使之成為了一個難以解決的課題。

原因之一:孩子的“權利意識”越來越強了。

在我小的時候,是沒有這樣的問題產生的,爸媽說上交就上交,沒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所以雖然我見過壓歲錢,但我從來也沒留住過壓歲錢。現在的孩子就不同了,看他日記就說你侵權,甚至要告你,這在我那個年代是不可想象的,雖然這的確是一種進步,而這樣的進步也是正確的,但由于社會風氣的進步總是滯后的,于是,矛盾就產生了。

原因之二:科技改變生活。

以前,往來都是現金,這都沒什么疑問,每次收完紅包后,等到了一個僻靜處,父母往你兜里一掏,美其名曰看看長輩給了多少錢,實則跟打劫的套路差不多,數著數著就不還了,或者從里面抽出一張零頭給你當零花錢。現在就不一樣了,很多孩子樂意微信收款,你還能強行讓他把手機解鎖,然后轉賬給你?對于搶劫的一方來說,更繁瑣了。

原因之三:壓歲錢越來越多了。

前面兩個原因的前提都在于這第三個原因,因為父母要拿走壓歲錢,才會導致沖突,而父母為什么要拿走壓歲錢,因為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壓歲錢給得越來越大方,隨著支付方式的便捷,壓歲錢給得越來越容易,于是壓歲錢的數目逐年增加,導致這筆錢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給未成年的孩子使用了,父母也越來越“眼紅”,這就非拿走不可。

02錢究竟是誰的?

那么,究竟父母有沒有理由拿走孩子的壓歲錢呢?

這就要看,這錢到底是給誰的。

人情社會,在很多時候是很壞的風氣,它容易助長“占便宜”之風,因為人情按“個”計算,不按價值計算。如今在長期博弈中,終于達到了納什均衡(其實是遲早的事),大家開始等價交易了,你送我500,我也得還你500,但由于深受某些傳統糟粕的毒害,大家還必須披一層外衣,以免赤裸相見,于是造成一些“客氣”的假象。

其實誰比誰客氣呢?送出500,你要是不還,下次他就不送了唄,回頭還得罵你,這事兒大家心知肚明。

在明知道能“收回”的前提下,大家給的紅包越來越大,畢竟不吃虧又能裝逼,何樂而不為呢?但是這種成人間的無聊游戲,孩子不太懂,或者有點懂但愿意裝作不懂,于是,明明是由于假裝客氣而給父母的“壓歲錢”,在被包裝成給孩子之后,孩子也就欣然收下了,至于父母能從孩子手里撈回來多少,各憑本事。

這種風氣很壞,跟泡沫一樣,造成了一種“虛假繁榮”的假象,看上去大家關系很好,其實一戳就破,而孩子則被這種壞風氣當槍使,天真的孩子以為叔叔阿姨對他真好,看透的孩子則覺得世界真是骯臟,這兩種理解都很片面,容易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造成影響。

所以,看到這里,大家都發現了,壓歲錢是父母之間金錢流轉的一個游戲,至于叫壓歲錢還是馬桶錢,根本無關緊要。

既然是給父母的,那么當然是應該拿走。什么時候不該拿呢?就是當你不往外送錢的時候,人家還給了你的孩子,且金額并沒有大到今后你得還人情給對方的時候,這時候就不該拿了,因為那是全部贈予你的孩子的。

有人說,這樣似乎對孩子不太公平。對,的確是不太公平,但壓歲錢本就不屬于孩子,是我們的教育本身有問題,喜歡把明明是屎的東西包裝成鮮花,于是,這種不公平并不是由行為產生的,而是由錯誤的教育造成的。

不過孩子在這中間也不是沒有功勞的,在這個大人之間的游戲里,孩子被當成了愚弄的工具,于是,當然要收手續費,否則套用豬八戒怒懟井龍王的一句話:“沒錢?沒錢你白使喚人呢?”正確的做法是,我們的確該付一部分“勞務費”給配合你演出的孩子,這是對“配手”起碼的尊重。

03道理應該是這樣的

看完了以上的分析,是不是對壓歲錢的事兒比較明了了?

對于孩子來說,把壓歲錢占為己有是“不道德”的,因為這叫不勞而獲,甚至可以說是可恥的。你該知道,叔叔阿姨們并沒有看上去那么愛你,之所以他們和顏悅色,是由于你的父母對他們的價值或潛在價值,否則,他們根本不會理你,或至少不會對你有看上去那么好。所以,大方地把壓歲錢交出來是起碼的教養。

對于父母來說,拿走壓歲錢是可以的,但全部拿走也是可恥的,畢竟這個游戲是你要玩,而不是孩子主動要玩的。你為了一些社交需求,把孩子卷入到里面,并讓少不更事的他們“空歡喜”一場,這就必須要付出點代價,這雖然是成人世界的規則,卻也不能因為對方是孩子而占他們便宜。

一個不勞而獲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一個勞而不獲的社會同樣如此。

至于你擔心孩子無法支配好這部分錢,這不是你不給錢的理由。大多數人自己都無法支配好錢,怎么還會有能力教別人呢?你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決定“勞務費”的比例,孩子也可以選擇配合或者不配合你玩這個游戲,但誰的錢就該誰支配,這沒有疑問。決定權不在你,你只有教育權,一碼歸一碼。

世間的道理,錯綜復雜,當我們要判斷一件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通過某種道德或歪理邪說去欺騙對方,以達成對自己更有利的局面(因為道德基于群體利益,通常正反面都能說通),而是應該基于客觀事實,還原事情的本相。

一個更赤裸裸的世界,才是一個更文明的世界。


(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