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名稱:對迷思概念——“放在同一張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屬扶手,金屬扶手的溫度比靠背更低”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
? ?2.計劃學時:2節課
? ?3.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學生理解概念溫度、熱傳導、傳導速度差別等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驗證本節課的迷思概念的錯誤理解。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小組交流合作、師生互動,通過實驗法得出結論,提高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高了動手操作和總結的能力,增加對實驗的興趣,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4.學生特征:學生對基本的溫度、熱傳導和傳導速度只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錯誤的認為這個迷思概念是正確的,所以,要通過實驗來驗證這個概念的真假。
5.學習目標描述:
知道三個基本概念:溫度、熱傳導和傳導速度
會通過實驗驗證被測物體的溫度。
在表格中填寫測定實驗結果。
總結出實驗的結果。
6.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同一張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屬扶手,金屬扶手的溫度和靠背溫度的高低”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
具體措施:在學生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拿過來需要測試的物體和準備的道具,讓學生自己體驗,得出結論。
7.教學方法:任務教學法、直觀教學法
8.學習方法:小組討論、練習法
9.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平時家里媽媽炒菜的勺子,你們見過嗎?用的是金屬的還是木頭呢?你們是否拿過媽媽炒菜的勺子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今天來現場回顧一下“媽媽做飯怎么樣?”
(2)新課呈現
首先講解本節課的三個概念:溫度、熱傳導和傳導速度。學生可能還是不能很好理解熱傳導和傳熱速度的具體操作和概念,那么可以運用道具讓學生體驗。
相同大小的鐵棒和木棒,相同容積的50度水,把鐵棒和木棒同時插入水中,保持相同的時間和狀態,用計時表計時十分鐘后,用手去摸哪個溫度更高,從而感受金屬和木塊的傳熱速度。
師: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出一個思考題,考考你們怎么樣?
放在同一張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屬扶手,金屬扶手的溫度比靠背更低嗎?
生:
師:那我們的討論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我這里有一根木棒和一根鐵棒,你們用手去摸一下他們給你們的感覺是什么?
生:大家都會回答鐵棒更涼一些。
師:他們的溫度是一樣的嗎?
生:各種情況都會有……(教師要學會應對各樣的答案)
師:那么既然我們同學說的結論是不一樣的,我們進一步來探討,現在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根木棒和鐵棒,我們換一種觸摸方式,大家把兩只手分別放在木棒和鐵棒上觸摸十分鐘,老師來給計時,你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生:
師:十分鐘以后我們發現,鐵棒和木棒的溫度是一樣的,給我們的感覺是一樣的。這說明在溫度低于人體體溫的室溫條件下,物體的溫度也是低于人體體溫的,人體在與物體接觸過程中,人體的溫度在向物體傳遞,這就說明了熱傳導實質是由物質中大量的分子熱運動互相撞擊,而使能量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至低溫部分,或由高溫物體傳給低溫物體的過程。由此可見,在相同的溫度下,不管是什么材質,它本身的溫度是一樣的,知識傳熱速度不同。那么我們怎么來驗證他們的傳熱速度呢?誰有好的方法?
生:
師:對呀,在家里面我們的媽媽做飯的時候炒菜用的勺子,金屬材質的和木質的相比是不是金屬材質的更燙手呢?那如果沒有體會過的回家可以在媽媽的監督下體驗一下。那么今天呢,我們采用一種其他方式體驗它們的溫度傳播速度好不好?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兩盆溫度不變的五十度的熱水,我們接下來分小組進行親身試驗,當然可能有很多同學也做過類似的體驗,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哪種材質傳熱速度更快。
生:小組之間實驗完成……
師:你們得出的結論都很一致吧,這說明金屬的傳熱速度更快。但不是說明鐵棒和木棒的溫度是不同的,為了更準確的驗證我們得出的結論,老師現在拿了溫度計,我們可以具體量一下一下來觀察溫度的高低。最后得出結論。
10.教學反思:(教學完成后進行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