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碎玉]馬謖為何必死

馬謖

[導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家五兄弟中,馬謖雖然沒有馬良這么大的名氣,但也是蜀國中期的重要謀士。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如此深得諸葛亮信任的人,怎么就因為丟了街亭,眾官求情也沒用,才三十九歲時就被斬了呢?

一、接班人問題
姜維出現之前,諸葛亮雖然非常中意馬謖,一度想將衣缽傳之,但沒有挑明,也沒有公開。
文書雙全的麒麟兒投靠蜀漢之后(還長得帥),諸葛亮大喜過望,當眾表示自己有了傳人。
如果將來姜維上位,馬謖不服,一定要使絆子,如果不盡早處置,不利于統一大業。
柳傳志曾同時培養楊元慶和郭為,楊元慶上位后,郭為就被挪地方了。
?
二、軍令狀
軍令狀,不是兒戲,軍中無戲言。
關羽雖然在立了軍令狀的前提下放跑曹操,其實是諸葛亮故意為之,一,曹操還不能死;二,讓關羽你怕我。
關羽當時還有劉皇叔求情,孔明就是想殺也殺不了。
桃園三結義的誓言--寧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馬謖立了軍令狀,雖然有人求情,權力不夠,遠在成都的劉禪也不會為馬謖求情的。
“相父”的權威太大,說啥就啥,先斬后奏,劉禪也沒有辦法。

三、損失太大
原本只要守住街亭,穩固后方。
諸葛亮從西北一路平推,大局可定。
最初打得順風順水,街亭一丟,全局崩潰。
孔明自己都差點當了司馬懿的俘虜,怎能讓人不生氣?
此次一敗,讓北伐大業功虧一簣。

四、看走了眼
孔明原以為馬謖武力不行,打防守總可以吧。
蜀國平定南蠻之前,“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提議也是馬謖提出來的,一度讓孔明非常滿意。
街亭之戰前,孔明還給馬謖配了經驗豐富的副將王平,后路還有高翔、魏延在列柳城屯兵。
孔明想,這總萬無一失了吧?
沒想到,馬謖紙上談兵,不滿足于守住,而想要打敗敵軍。
敵人可是司馬懿、張郃,十個馬謖都不夠。
不在當道扎營,偏偏上高山(我怎么想起了孟良崮的張靈甫?)。
包圍、斷水、燒山,蜀軍就慌亂了,馬謖自詡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戰術也不靈了。
馬參軍自己不沖鋒,就殺了兩個偏將,也不濟事(如果有楚霸王的武威,可能有用)。
劉備臨死前,就私下對孔明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諸葛亮卻沒有放在心上。

***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領導準備提拔你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素質比你更好的。
領導“移情別戀”之后,是夾著尾巴做人,還是早點另謀高就,有待斟酌。
最無益的,是“用道家的小無相功催動大力金剛指”,硬來就會傷人傷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