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娘的詞條里,"向死而生"后面會自動蹦出來"反求諸己",前半句出自海德格爾的詩句,后半句則摘自<孟子>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聽起來很是引人深思,我卻真的不喜歡,孟老先生很喜歡自省,更熱愛教人自省,"自觀自省"固然是件好事也是能夠用罪惡感來堵上別人疑慮的好辦法,這套封建儒學在當年適用,現在仍然使用。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把生死問題扔給自我反思,說好聽點叫"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直白一點,叫"活該","倒霉","報應"。實在在這一世挑不出刺,還能扯到上輩子去"前世造的孽喲……"我也怕一個"向死而生"孤零零的放在那里像是個裝叉用的口號,便也湊了一個"死而后已",為的是致敬史鐵生先生的那一句
---肉身蒙蔽了靈魂的眼睛, 單是看見要回那無中去,卻忘了你原是從那無中來
從一個荒蕪歸于另一種寂滅的人生,還需要努力么?當然了!我們在某一次的偶然里從數億的微生物里拔得頭籌,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睜開眼又既定的父母,家庭,外觀模式,有了些意識就廝混在人世間這個龐大的"受精場"里奔波,那奔向的是個什么呢?我們的肉眼大多都看不太遠的,奔一個成績,奔一個加薪,奔一個飄渺而虛幻的"前程"。
最后的最后,都奔向那一捧黃土。
但在這條奔向黃土的路上我們舍棄太多了呀,你看我們肉眼看到的前程無不是,用肉體或精神做賭注換來的呀!尤其是還以為自己不殘疾的"完整人",對自己的肉體至之如敝履,和惡魔簽條約,換的不是靈魂,是真的身體康健。
拿我的肝去換一個升職的機會吧!拿我的肺去換一個加薪的可能吧!我還年輕,不會有事的
直到那軀體變得殘破,死亡和疾病也都等不及了。于娟也躺在這樣的病床上,守著家人和還不懂事的孩子寫下<此生未完成>,字字血淚,但還有人前去后繼的向著"成功"的彼岸沖過去,卻不知能否縱深越過名為"身體極限"的鴻溝。
那我為什么還要努力呢?別停下來腳步啊,超過極限的沖刺致命,終日癱坐也是傷身啊!你不好奇么,不想認識那個被拋到世上充滿既定與未知的你自己么?我之所以還在這條名為人生的路上跑跑停停,是因為,我想看清我自己。
她還活著么?如果有心跳呼吸就算活著,她還活著,那些儀式燃著鈔票幫她活著。她死了么?如果人拋卻生命特征還要有些別的東西才能支撐一個自己,她也確實是死了吧。
她,因為親人的"愛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那真的是愛愿么?不是教唆她家人給一瓶安樂死一了百了,而是那這些機器吊起來的那條命,不是供給自己緬懷和愛,是給那些七嘴八舌的閑人看的,是去填滿那個名為"孝順"的假意的鴻溝的!我看到這么多老年人躺在高級病床上,周圍是果籃花束,窗明幾凈的小隔間,身邊連幫忙翻身擦拭的親人都沒有,你們的愛愿呢?!你們的孝道呢?!
不怪他們的,你看那被醫療器械折騰成這幅試驗品的樣子的那個人,還是你印象里那個家人么?醫院,要扒開你的尊嚴和人性才能看透你的疾病,恰恰這種體制,最能把愛消磨殆盡。
最可憐的,莫過于還能在醫院里走一遭,再變成體體面面的正常人卻沒有錢買一個生存的窮人了吧!那些沒有錢享受現在的可行的醫療救助的人。本可以活下來,卻沒法活下來的人,又是怎么樣的煎熬。
醫院真是個神奇的地方,住進來的,不想如此活著的人被強迫著吊命,那些個在外面無法進來的人,無奈的等死。哪一種都是消磨,都是痛苦。
我們敬畏死亡,這是必然的,但我們"敬"的大抵是我們知之甚少的死亡本身,那我們"畏"的呢?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過程。那一條漫長而崎嶇的路充斥著,"suffer" "pain""hopeless"致死而終。這一路也會有風景的吧,TED的演講者BJ Miller在醫院就診的時候,重度燒傷科,沒有窗戶的那個小房間里,護士偷偷帶給他一個小雪球。Miller慢慢感受到雪球在手心里融化,他說自己在那一刻,即使死去也沒有關系了。
至少我還沒有體會過,有哪一刻覺得生命如此之完整,縱然下一刻就消失也沒有關系。我倒是體會過無數個,好像活下去也沒什么意義的時刻的,似乎活著與不活著也沒什么所謂的時刻的。好在我還很懦弱,就算這般消極也只會暗搓搓等一個客觀來判定我的人生何時或怎樣消失,而不是主觀的去選擇如何結束,何時結束。
這般活下去也是無聊的思緒,便是癱坐出來病,燃著時間,躺在自己搭起來的病床上,給自己吊命,也活脫脫熬成半死人一樣的了!BJ Miller時刻濕潤又閃著光的眼睛里,看的會醉下去,那種那里面閃著無懼無畏的坦然,因為他時刻和死亡并肩而行。
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雖生猶死才是
圖片來源:網易公開課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