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的沙龍
2016年12月21日,一個正常的工作日,送完小朋友上學,我回家收拾了一下,到上海昌化路近鐵B站參加一個花50元報名的沙龍。50元相當于我在淮海路上班時一份單人定食午餐的費用,沙龍包含點心和一堂課,感覺很劃算。
沙龍的名字十分標題黨“寫作再出發,稿費如何從10元漲到1000元?“
彼時我正處于一種毫無收入的狀態,1000元這個數字無疑是打動我點擊報名鍵的一個重要原因。
數字看上去很功利,藏在下面的冰山,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重拾自己價值的渴望吧。
這半年,我的身份是全職媽媽。而媽媽再出發的口號“別人關注育兒,我們更關心你”是我默默關注她很久的原因。
因為這次沙龍,我從媽媽再出發的一位旁觀者,變成一位同行者。
一場美好的相遇
這一天的主角,分享者小果,在照片里是位一手抱著孩子的瘦小媽媽,現場看上去干練很多。短發,聲音細而柔和,她分享了從10到1000的故事,和一些干貨。幻燈片故事線清晰,色彩簡單,字少而精煉,一種工作中的熟悉感撲面而來。
跟著媽媽再出發和小果,我開始了每周的寫作打卡,又陸續參加了幾次線上線下的讀書、寫作沙龍。
雖然由于自己的關系,直到今天我也沒有完成哪怕稿費0-10的轉變,但社群的鞭策,許多個日日夜夜的寫字記錄,帶來的輸入的豐富,和輸出的梳理,卻給我短暫的全職媽媽生活賦予了一份難得的個人體驗。
而由此和社群小伙伴們建立的親密又有適當距離的關系,也相當令人愉快。
陪伴的距離
媽媽是一個特別的職業,365*24無休。電視里羅子君光鮮靚麗逛街,還有時間抓個小三談個情。朋友圈里奶娃媽媽熬夜黑眼圈,篷頭垢面讀繪本;陪作業媽媽更是焦慮、抑郁、心梗、胸痛各種癥狀纏身。
撲面而來的育兒焦慮,讓不少80后媽媽選擇全身心的陪伴。但是,在陪伴的母子情深之外,我不止一次,在她們的言談中,聽到一個詞,心慌。對自己狀態的心慌,害怕失去自我,害怕脫離社會,害怕依賴家庭......也許我算一個天生焦慮的人,所以在全職沒多久便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
而家里的小朋友一天突然說:“媽媽,你還是去工作吧,你整天陪著我,我都不能有自己的秘密了。”
00后已經有小個性小秘密需要距離感了,我又何嘗不是呢?
人類很奇怪,出生后很長時間沒有獨立自理的能力,這給了父母和孩子難得的親子時光。而現代教育的要求,把這種時光拉長到18歲。但孩子天生是要離開父母的,小時候親親抱抱我愛你,長大了很可能是長途電話里的“媽媽我現在去忙啦”。他們在對父母的反叛中成長,而不是在對父母的順從感恩中成長。
在某個特別的階段,他需要你全身心的陪伴。但終究,這是一場為了分別的陪伴。我很不希望有一天,當孩子做好了準備,而我自己卻沒有適應。
和媽媽再出發的寫作之旅,給了我這樣一個空間,一個脫離孩子,獨立的,自我成長的空間。既在孩子的書桌旁,又在遙遠的社群中。
點亮自己
有人說人只有在工作中才能獲得滿足,但我想,其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來的自我成長,使人獲得滿足。
我喜歡這群再出發的媽媽們,不論是在工作狀態、半職狀態、還是全職狀態,都有各自的成長與收獲。她們不僅筆耕不輟,更在社群中討論收納課、理財課、心理課,感覺像是大學的在線選修群。她們一起成長,互相鼓勵,散發出自信而美好的光芒。
媽媽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角色,也許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我不想當悲情的蠟燭,不想燃盡自己照亮孩子。我可以付出十二分心血來陪伴孩子成長,但我也想充著電,點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他。
你呢?
如果也一樣,不妨來試一試是否會有一場美好的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