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妮:她小眾如野薔薇,卻讓眾生神魂顛倒

陳珊妮的新專我循環了兩周。

不得不說,每一首都非常耐聽,既體現出了她獨樹一幟的音樂品性,又毫不保留地展現了她的創作能力,算是提前拿到明年金曲獎的邀請函。且與上張專輯《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一比,直接高出了一頭。不管是概念性還是完整度,越來越具有代表性。

毋庸置疑,在音樂性上,她絕對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唱作人。

當然,這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顯然也知道陳珊妮勢必是不會成為大眾和主流音樂所偏好的那一款的,即便曾幾度獲得臺灣金曲獎青睞。

她的創作,從《華盛頓砍倒櫻花樹》以來到新專輯《戰神卡爾迪亞》,一直都避開了泛泛的談情說愛,更不會如主流正能量一般弘揚主旋律。

它始終如一地保留著清新和獨立的意識,自成一派。曲風和旋律,成不了膾炙人口的口水話,也注定了她不可能像陳綺貞那樣一躍成為文藝青年心中的女神。

從市場來看,她缺乏讓世人廣泛接納的傳唱度和流行性,小眾、自我、獨立。

01

陳珊妮自己的歌,并沒有太大傳唱度。

即便身邊人對她有所聽說,也多停留在兩首歌:

一首「情歌」,因著「失戀33天」的傳播,讓小眾成為大眾;一首是「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因為林宥嘉的神助攻,一度廣泛傳播。

再多一些,就是那兩首還算被翻唱比較多的「來不及」和「風景好」。

但,這些遠沒有形成如「演員」和「當你老了」這類流行歌的大hit效應。她們再小些,依然只是陳珊妮萬千群像的一面,渺若塵埃。

陳珊妮的獨特,是尚未被定義。

沒有一首歌能完全代表她,更沒有一張專輯能把她符號化。

很多人了解她,都是因為她的人緣和才情。

和周筆暢的密友關系,和田馥甄的借位親吻,是外界談得最多的;和林宥嘉、魏如萱、吳青峰、張懸等人的合作,也可以見證她的好人緣。

當然,這些并不是說她愛交朋友。

反而是她身上獨特的吸引力,讓許多人自己走過來跟她做好朋友,邀請她當制作人,半夜打電話和她談心。

而說到“才情”,撇開她寫給自己的歌,在給別人的歌里也能夠找到一方宣泄之地。

最早是92年給張信哲的《珍藏我的愛情》,后來又陸續給許茹蕓、楊乃文、鄭秀文、楊千嬅等女星貢獻了自己的詞曲創作。給楊乃文的《應該》,給田馥甄的《to?hebe》……都是她才華如泉涌的可見一斑。

小小城堡中,陳珊妮擁有著特立獨行的靈魂和最不落俗不從大流的唱腔和才情。

她絕對足夠小眾,足夠特別。

小眾如薔薇,卻讓眾生神魂顛倒。

02

這個年紀還混跡在歌壇的,往往兩種:

要么是雖已貴為天王天后,現今卻把玩著最新穎和潮流的音樂元素,嘻哈、電子、朋克……他們的“求變”與“改革”,讓他們跟緊了時代的脈搏,依然能夠馳騁樂壇;要么是不溫不火險些被市場淘汰的老牌情歌系歌手,依然保留著老式的唱腔和風格,情懷至上,唱歌滴水不漏,倒也能固守陳規擁有一堆忠實粉絲。

這兩種,大抵能夠撐起一場個人演唱會,在幾千幾萬人里引吭高歌。

但,陳珊妮絕對算是一個異類。

70年生,在歌壇有著26年的唱作經歷,卻既沒能成為前者,又沒淪為后者。

她的個唱多是全場站立的livehouse,或者有座位的小型音樂廳。

喜歡陳珊妮的大多是些孤僻鬼,分散在城市的各地,他們的音樂品味不見得統一,但聽陳珊妮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但是,這些卻從來不會像陳綺貞的擁護者那樣在門口上演“自以為小眾”的大眾狂歡。

這很難得。

即便從現在來回看珊妮的成長軌跡都會發現許多與眾不同:

早熟+才女。

陳珊妮的早熟,一直有媒體頻繁提到,且還會給她加上“才女”的稱謂。

從小就深諳人情世故的珊妮,算得上早熟,不管是有意識地打扮,還是熱愛文學性的各類讀物。

別人還沉醉在童年燦爛的光景時,她十幾歲便開始看諸如卡夫卡《變形記》和芥川龍之介《地獄變》之類的文學作品。且這些閱讀習慣的養成,后來給了她許多指向性的幫助,成了她作詞上的指南針。

后來大學時移居臺灣,在臺灣政治大學讀書時,也把練團上課之外的時間都給了書。

畢業之際,陳珊妮光是自己寫的看書筆記就有不下五本。

這些,讓她相比大多數早年出道的歌手,有文化太多,也更立起了一個“才女”招牌。

全能+獨立。

如果只有前面這些“學霸型”人格,陳珊妮可能更像別人眼中的書呆子。

實際上,除了讀書,她也愛看打拳,喜歡游泳,會做做PS之類的電腦修圖,熱愛烹飪,也走上了一個歌手的道路。

或者,更明確一些,是唱作人。

歌,她唱;但制作人的身份,亦然耀眼。

從1994年自己發行的唱片第一張唱片《華盛頓砍倒櫻桃樹》開始,她便自己擔綱制作人。之后幾十年,唱作皆獨立完成。

“獨立”,在陳珊妮身上顯而易見。

獨立創作,獨立制作,這是大家名煙看得到的東西。

還有她獨特的音樂品味,特立獨行的行事作風,以及獨立而廣袤的世界觀……

說到底,陳珊妮變了很多,卻又一直沒變。

03

但更多人喜歡把陳珊妮和丁薇放在一個層面上討論。

她們都同是小眾音樂的代名詞,卻又極具音樂上的天賦異稟。

她們都做過選秀比賽的評委,專業性獲得行業的一致高度認可。

只不過,丁薇顯然比陳珊妮還要冷門,但陳珊妮遠比丁薇更加犀利。

這兩者都是公認的。

而就像她的音樂一樣,做評委的陳珊妮咄咄逼人,讓人摸不著頭腦:

“干嘛每個人都唱張惠妹,明明有那么多歌可以唱。”

“就是不喜歡。”

她的喜怒都太過直接了當,犀利到讓人無從抵抗。

不過犀利之余的是發掘。

在做制作人的很長時間里,陳珊妮幾乎是來者不拒,設身處地的參與其中,和歌手共同討論細節,挖掘他們的可能性。

從許茹蕓到田馥甄到周筆暢,陳珊妮參與制作的專輯,總可以瞥見她的個人屬性,是有溫度的。

與評委的指教相比,陳珊妮更會調教歌手

許茹蕓的“蕓式唱腔”,在《蕓開了》這張專輯里,因為陳珊妮的制作,變得很“陳珊妮”。

周筆暢后來的專輯,也越來越偏向于陳珊妮的音樂屬性。

即便是彭佳慧,也因為新專輯有了陳珊妮的制作參與,有了性格上的沖突與矛盾,發生了化學反應。

當然,這些利弊參半。

壞的是歌手的本身屬性有時被制作人屬性遮蓋,設定和唱腔變得陳珊妮。

但放大的音樂屬性,恰也說明了陳珊妮作為制作人的功能型作用。

04

喜歡陳珊妮的原因并不多。

但每次聽她的歌,都會在跳動的旋律和歌聲里感受到沒那么孤獨。

可能就像某個人說的那樣吧:

愛她的都是個孤僻鬼吧!

我也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忙完手中的活,麗娜倚在窗邊,陷入沉思。 聽說他又離婚了,一連離了兩次婚,是不是習慣性劈腿? 記得...
    清水一眸閱讀 630評論 0 0
  • 1. 傳說溺水而亡的人,魂魄會永遠在那條河中游蕩,被困在河里,不得輪回,一生飄蕩。若要入輪回,必須找到替身,否則,...
    子夜晨星閱讀 1,075評論 4 13
  • 這是我們最好的學校。 那是最好的我們。 初中三年,晃眼而過。 甚至來不及眨眼。 總以為日子漫長, 卻總不及時間的鋒...
    斯寶閱讀 265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