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節買什么怎么買的問題,可大可小。
其中最為有趣的有這么一樣。人們在購物的時候,常常用短期可以達到的行動目標,來替代長期的愿望。
舉個例子:衣物在收納箱里面放出了味道,想要除味,買了活性炭包。
點擊鼠標買活性炭包的動作固然簡單,但隱藏在后面的真實愿望,是想要有干凈清爽的衣服可以穿。這類型的消費行為猶如飲鴆止渴。
也許你要問,可是那現在就這條件怎么辦?
但買炭包并不會使我們走向目的地,炭包不管用倒是還好,能倒逼我們去努力尋求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法,炭包要是管用,我想我們會在這個階段固著很久,替代品就是替代品,靠著炭包永遠也過不上想要的生活。
這個問題真正解法是什么呢?
扔衣服?觀察與每件衣服的關系并認真理解生活的物品?搬家?買衣柜?勤洗衣服?真正的解法是什么當前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打破了我們對炭包的妄想,才真正開始向著理想的目標行走。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怎么判斷這樣東西是我們的“權宜之物”而不是“真的想要的”呢?
給他一個心理價格,看看跟這件產品本身的價格差多遠。
真正的在生活值得依賴的物件是無價的。當然這個無價是個相對意義,意味著我們愿意掏出幾倍于市價的金錢來交換。這樣的購物,交換過程中,雖然錢花出去了,但對于我們來說價值反而得到了提高。(當然廠家也不傻,iPhone貴不貴?就是知道我們中有人只想要iPhone)
不一定所有人都贊同我的這種消費觀,我只是講講自己在這樣的消費習慣中的受益故事。在認真的生活的時候,我更理解了每樣商品、每種生活物件真正的意義,這是在盲目剁手的情況下來不及看清楚的。
況且,這樣的生活不是禁欲系的,也是現代的物質生活。
翻開物理書,寫著“物質”的內涵:
物質是質量的空間分布。
當我理解了一件物品全面的質量、質的時候,空間雖然還是占那么大,我的物質生活卻大大的豐富了起來。
所以雙十一令人沖動,一些權宜之物的價格低到我們愿意擁有了才買,但這和真正的生活南轅北轍。
關于“權宜之物”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知識尤其是這樣。有時候明知道要系統學習才能論道,卻急于出師,買了一些爆米花讀物、或者“麻辣燙教程”來緩解焦慮。這樣不是變相的丟了質嗎?
別看導圖好像5分鐘閱讀撿了便宜一樣,真正學到知識的還是那些自己動手看大書的人。
收到快遞時候的心情就是一切了,你有什么“其實我想要的是。。。”的東西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