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幫幫天下
1
娃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我去參加他的家長會,和老師單獨交流的環節,老師對我說,有點膽小,上課發言也不主動,不容易融入集體中。她略帶審視地看著我說:“是不是您的工作太忙了,沒有很多時間陪他?”
她說前面那些時,我還有點在老師面前習慣性的唯唯諾諾,這句話,我可就沒法認同了。由于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加上我本來性格就比較宅,社交活動極少,我敢說,除了全職媽媽嗎,我算得上是陪娃比較多的那一類了。
老師似乎看出了什么,她溫和地笑了一下,說:“陪伴是個復雜的概念,并不是您在他身邊就是陪伴,更重要的是,您要懂得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參與到他的成長中去,才是有效陪伴。”
2
她這么一說,我有點無語了,和娃相處的時光,像放電影一般出現在我眼前。那些夜晚,娃在我身邊翻滾,或是看電視,或是玩游戲,我呢,永遠將一部手機握在手里,刷微博,刷朋友圈,跟編輯談稿件,或是翻翻我新上的文章下面的評論,若有所思,魂不守舍,最多沖娃來一句“你最好看看書,別看那么多電視哦!”用老師剛才說的標準來看,真的不算是有效陪伴。
看《爸爸去哪兒》,發現不能進行有效陪伴的還有劉燁。他其實是個不錯的爸爸,他的孩子氣使得他和諾一交流得還不錯,他的敏感,讓他對諾一時常疼愛有加,但是當他網癮犯了時,哪怕諾一百般耍寶,想要引起他的注意,他還是隨口敷衍。后來還說他曾多次拒絕妻子全家一道出門旅游的提議:“哪有爸爸帶孩子的啊?”難怪鄒市明的妻子笑說他把諾一帶得像個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四個字,不只是指他的照顧不周讓諾一過于“接地氣”,而是許多時候,他把時間交給了網絡,讓自己之于孩子形同虛設。
3
因為工作,或是熱衷于網絡——不管是社交還是玩游戲,將近在咫尺的孩子“留守兒童化”,以為在TA身邊就是盡職盡責,是當下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犯下的錯誤吧?正在熱映的電影《我爸比我小四歲》便以不無喜感的表現方式,講述了這個其實挺嚴肅的主題。
這部電影一開始,劇中人都處于焦慮中,白凱南扮演的成功人士“老陳”焦慮于女兒的不聽話,女兒希希則焦慮于父親的永遠缺席,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希希帶著一幫同學去酒吧尋歡作樂,然后報警讓警察把自己帶到派出所,以此報復疏于陪伴的父親。當父親匆匆前來,她憤怒而悲傷地沖他喊道:“你的工作,就是殺人犯!”
在這關鍵節點上,老陳被車撞到,蘇醒過來時,他的智商降到五歲以下,比女兒還要小四歲,公司又被人侵占,“生計”壓力使得父女二人踏上流浪的路途,沒想到,這無形中促成了他們彼此的“深度陪伴”,相依為命的日子里,他們終于能夠感知對方的處境,有了溝通的可能。
你看,互相威脅別勁不能解決的問題,陪伴能夠解決,這部電影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通過讓父親變小,變貧窮,去除了成人在所難免的優越感,而兩人緊迫面對的各種問題,使得這種陪伴走向深入,然后,方能互相陪伴。
幸福幫,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