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是道一聲,再見————讀《爺爺變成了幽靈》

圖片發自簡書App

記得很小還傻乎乎的學前班時候,有一天突然不用去學校了,要舉家回老家,而且還是繞山路回去,不能走平時的正常路,回到爺爺奶奶住的地方的時候,才隱約知道,哦,原來是我爺爺走了。還記得在祭祀儀式上,我媽媽和伯母們哭的好厲害啊,夜深了,聽著安排排著隊在臨時搭的假房子前面跪拜過火盆之后,小孩子就可以睡覺了,可是大人們還在忙碌和哭哭啼啼。不記得我當時有沒有哭過,但是我記得我是不悲傷的,可能是因為平時不跟爺爺住一起,也沒有很多親近的感情,對他的印象比較陌生,也有可能就是懂事太慢。不過,那天晚上我很害怕,害怕窗戶外面的黑夜,害怕窗戶上有一雙眼睛在看著我,害怕聽到寂靜的夜里哭哭啼啼的回聲,于是就拼命讓自己閉上眼睛睡著。這是我最初體驗到親人之間的生死離別。

今天再次讀起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既然有些落寞和傷感。繪本的封面很特別,是一道隔開兩個不同空間的門,爺爺通過門撲向左邊黑暗的空間,小男孩通過門卻跑向光明的右邊,兩個人插肩而過,不過表情都是愉快的,手的姿勢像是準備跑去擁抱誰一樣。爺爺穿戴整齊,還佩戴著領帶,小男孩光著腳丫穿著睡衣的樣子。心理學上常常認為左邊代表過去,右邊代表未來,如果這樣解釋的話,爺爺是屬于過去式了,小男孩是屬于未來的,而且等待他的是陽光的未來。繪本的內容是講述的是一個叫艾斯本的小男孩在他最喜歡的爺爺突然心臟病去世之后,他發生的一些事情。當他爺爺不是安詳死去,而是因為心臟病突然發作在街上倒下離世時,他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他媽媽安慰他說爺爺去天堂了,可是他覺得爺爺變成天使的樣子很奇怪,也很難接受;他爸爸告訴他爺爺會變成泥土,然后慢慢地消失,他更加莫名其妙了。他不相信爸爸媽媽的話,覺得爺爺一定還沒有死,還會回來的。在夢中他夢到了爺爺,他覺得爺爺是變成了幽靈,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可以穿過墻壁,可以發出“嗚啊啊啊啊啊”的聲音。他總認為爺爺忘記了一件事,于是在夢中和爺爺一起回顧了爺爺的生平經歷,聽爺爺講他的故事,還想起了和爺爺在一起的開心的溫暖的事情。爺爺離開后的幾天由于他都沒有休息好,還跟爸爸媽媽說了一些奇奇怪怪的關于爺爺的話,所以爸爸媽媽不放心他去幼兒園。有一天夜里,小男孩夢到爺爺跟他說“我忘記對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在夢里跟爺爺互相道別并聽了爺爺的叮囑和說“可以時不時想對方,不過,不用一直想著”,簡直是整本書最精彩的一句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同時也慢慢接近尾聲,小男孩從此可以踏實入睡,并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想起前段時間沒看完的書《最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中有一句話在這樣說的: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但是對于至親的死亡,我們總是很難面對,大人也很避諱跟小孩子說這個話題,就是說他老了,他解脫了,要不就是書中的爸爸媽媽一樣的做法,他變成天使了,去了天堂之類的。有的害怕觸景傷情,就把那個人的所有物品扔掉或者燒掉,要不就是藏在永遠不會打開的盒子里,讓自己忍住不去想這些傷心的事情,可是事與愿違,你越想不想他,卻發現很難忘記他,所以就會常常獨自落淚,或者偷偷想念。

如果面對生死離別這個話題,我可能沒有太多的發言權,因為我沒有做到這方面的深入探究,但是我想起了上一屆生命教育年會的時候,有兩個教授說的一些話語,現在分享給大家。

第一,? 要有儀式感。儀式感在生活中很重要,比如可以帶孩子參加告別儀式,然后讓孩子和自己充分宣泄悲傷,并能及時安撫孩子。我們生日有生日Party,結婚有婚禮,上學有開學第一課,還有各種紀念日和各種節日,都是一種儀式,在繪本中也有爺爺的葬禮,但是爸爸媽媽沒有告訴孩子這個儀式的作用,為什么要進行,而是像例行公事一樣,所以小男孩覺得牧師長長的一段話都沒意思。所以儀式感上要告知孩子目的,讓孩子帶著希望和勇氣去面對未來的生活。這個又讓我想起一個詞:分離焦慮。很多入園前,孩子都會存在這種心理,有的很快克服了,有的孩子適應很慢,這個時候可以考慮下儀式感。

第二,? 允許自己想念離開的人,接納自己的悲傷情緒。可以穿他的衣服,互相調侃,比如你穿的比他丑之類的,然后釋放情緒和壓力,同時重溫彼此間的情感,帶著他的愛繼續生活。

這個話題,可以做個深入探討。以后再跟大家分享。

故事人:朱燕

時間:2017年9月27日星期三 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