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能力和自己獨處

“和自己獨處”從字面來看是個邏輯錯誤的用語,因為既然有了“和”的對象,就無法再說是“獨處”。只是這個和的對象比較特殊,從物理層面來看,確實只有“自己”這一個人,因此“獨處”似乎也說得過去。
撇開邏輯不談,“和自己獨處”具體要怎么做呢?在上周我寫了想讓自己慢一些的文章之后,在2017年最后一天,我嘗試了一下“和自己獨處”。睡覺之前就關了手機,不設鬧鐘,一整天不聯系任何人,不聽音樂,不看書,不做任何“勞作”,只是簡單的散步、吃飯、睡覺、冥想。我的一天是如下這般過的:非常幸運地我睡到了九點半才醒,醒來剛開始時我能感覺到一些急躁,因為手里拿著剩余的十幾個小時不知道要如何打發,之后我出去散步, 久久地站著看河、看樹、努力讓自己不去思考,然后做飯、吃飯,本以為自己忙忙碌碌了半天應該已經過去很久,但看到鐘表發現才過了兩個小時,還有十二個小時。接下來我嘗試讓自己冥想,感覺困就順其自然地去睡覺,起來后發現到了下午四點,還有八個小時,而這時候我是真的“無事可做”了,就只好又去做飯,往常我都覺得做飯是極其浪費時間和無聊的事,但這次因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浪費”,所以就認認真真、慢慢悠悠地洗菜、切菜,觀察水煮開時的變化和狀態,慢慢悠悠地吃飯,吃之前嘗試去感受食物的氣息(很奇妙地發現接近原生態的食物氣息和經過人工加工后已經面目全非的食物的氣息非常不同)。于是只能靜下心來冥想,安安靜靜地和自己在一起,一個小時后又放縱自己的大腦去隨意思考,同時一邊觀察自己的思考內容,避免過于勞神和負面的內容,慢慢地竟然不知不覺中很快就到了睡覺時間。
只看文字描述可能并不能感到什么特別,但我在過了這樣一天后確實有了一些行為和心態上的變化,比如對自己的“存在”有更加穩定的感覺,即可以短期內不依賴任何人的陪伴而獨自地平靜存在,這個變化之后又引發了一系列的在人家關系和自我認知上的變化,不做贅述。再比如更加專注于自己當下在做的事,放慢速度,而不是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通往未來的一個任務,因此也就少了很多急躁、焦慮和壓力,當能夠專心融入當下時,任何事都會開始產生樂趣。還有不再害怕存在“真空”或“空白”,可以允許并且自在地享受什么都不做、沒有音樂、文字、圖像陪伴的時刻。
在那一天我一直會想到梭羅和榮格,他們都曾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卻又從未感覺到“孤單”。我不能否認關系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安全來源,但現在我認為只有能夠“獨處”,才可能擁有“關系”,無論是和人還是和物的關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