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和一個復讀時的女生同學聊天時,我說起我的教資考試失敗經(jīng)歷時,她直接就問我:"你認真復習了嗎?",我當然是找各種借口,她回答的挺無奈,直接說了一句“反正我覺得不努力沒收獲”。我當時啞口無言,生生滴讓她給教育了。但我覺得她是有這個資格的。
這個女生是我們復讀班的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但是就是太笨了。怎么個笨法呢?有一次她竟然問我一個很簡單的小學問題。在當時我們復讀時,很多簡單的問題,她也搞不懂,但她平常也挺努力,但就是不出成績。高考時,只考上了個大專。她畢業(yè)之后,先是在外地某個小公司里工作了不到一年,后來又回到我們縣城,邊代課邊考教資,雖然同時干著兩份兼職,但一個月拿的工資不過才一千多塊錢。在好不容易通過了教資后,又再接再厲去考某個重點小學的事業(yè)編制,似乎是很是努力了一把,熬夜看書做題,以致于臉上的痘痘到現(xiàn)在還沒消除,不過還好人比之前更胖了。終是皇天不負有心人,苦沒白吃,痘沒白長,去年終于從一名代課老師成為了該重點小學的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
為她感到高興的同時,自己卻也跟著迷茫起來。
先不提別的,說到從大學時到現(xiàn)在參加過的考試,可以說投入的錢不少,精力呢也不算少,但是收獲了了。英語六級考了四次才僥幸低分漂過,計算機二級考了兩次才過,而計算機三級呢,考了三次都沒通過。而相比之下,同時與我考計算機三級的幾個同學,有的第一次就滿分或者90多分通過,雖然人家根本不懂網(wǎng)絡(luò)知識,但是人家會考試,知道怎么復習;有的同時考三級和四級,也是同時都能通過。而去年和今年的教師資格證考試,一個同學考前一點沒看地理,臨考前十幾分鐘借了一個陌生人的卷子看了看,他居然這門過了。而今年和我一起考的幾個同學,都說沒時間復習,沒怎么看,看得也沒看懂,就當她們說的是真的,可是人家要么三門都過了,要么是過了兩門。而我,去年沒過的那兩門,兩門分數(shù)竟然和去年一模一樣,很是詭異加郁悶。人比人,氣死人,這句話真得不假,這就是差距,可是在不停地向別人抱怨、求證之后,當別人問我,你認真復習了嗎,坦白說每逢此問,我心里是發(fā)虛的。去年復習時,我想我花的工夫應該和我另兩個同學一樣,但僅僅過了一門。而今年復習時,只是在考前的一個星期,每天晚上,簡單地看了看,前后加起來時間不超過六個小時。可以說根本沒記住多少知識點。
再一次回顧這些經(jīng)歷,就是想讓自己明白為何嘗試很多而收獲甚少,究其原因是根本沒有真正努力。每次考試都是報著考得過就過,考不過就拉倒的心態(tài),而不像平常的專業(yè)課考試,抱著必過的信念去準備。同樣的考試,心態(tài)卻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專業(yè)課考試的過與不過直接影響我是否能順利畢業(yè),而那些個證書考試卻是與畢業(yè)無關(guān),起碼當時是無關(guān)緊要的,考過了無非拿到一個找工作的資質(zhì)。因為這種心態(tài)不同,專業(yè)考試拼盡全力,而證書考試過則喜,不過亦無傷大雅,因此并不會全力投入,或者尋找技巧,只是那種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的狀態(tài)。每次沒考過時,都會試圖尋找不平,說別人也沒怎么復習為什么就過了呢,可是別人是別人,你不是別人,為何與之相比較呢?
因此以后但凡參加某種考試,要么認真準備,下足工夫,要么干脆不去報名。就和那句經(jīng)常掛在別人嘴邊的話“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將它做好”。不僅僅是考試,我希望自己以后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抱著這種心態(tài),不做則已,做則做好,哪怕是最后的結(jié)果仍然是不成功,不理想,但是再當別人問起“你努力了嗎?”,內(nèi)心的回答不再發(fā)虛,而是大大方方、自信滿滿地回答“我確實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