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什么新鮮事,但有件時常發生,但并沒有在意過的小事引起了我的興趣。
某天早晨七點參加體檢抽血,之后九點有個必須參加的講座。第一位演講人一上臺就說:“我提前到場,發現大部分人提前十分鐘就到場了,大家還是很守時的嘛!”我笑了,要不是因為體檢,怎么可能會有“守時”這一說。
突然想分析一下演講者為什么會說這句話。首先,演講者并不知道我們體檢的事情,其次,他看到了同學們“準時到場”的現象,最后,結合自身所處的環境及慣性思維下了一個結論,即因為“同學們守時”所以“同學們按時到場”。但就我個人而言,排除自身的行為習慣,這次的“按時到場”可以歸因到“早晨參加了體檢,而時間上又恰好合適”。
我想起了女朋友經常說的一句話:“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雖然一直當成玩笑在聽,但這真是可以使人進步的一句話。在作出判斷之前問問自己“你確定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或許會有新的觀點、論據或因果關系出現,使得整個思考過程更縝密,結論更趨向于正確和完善。
結合這位演講者的情況,我想出幾條避免“因果關系謬誤”的建議:
不要急著下結論,不要太相信慣性思維,更不要拒絕思考。
始終記得你所看到的是現象,是結果,而它的成因多數情況下并非你想象的那樣。
如果要了解這個現象或結果的成因,要盡可能的收集相關的信息(比如那天早晨學生的日程安排),收集信息時尤其要避免“確認偏誤”。
可以做判斷,但不要做最終判斷,容許自己對判斷進行修改和推翻。
認識到世界的復雜性,絕大多數結果并非單因,而某個原因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
不知你還有什么避免這種情況的建議,歡迎留言分享。
PS:當然,我不否定演講者有恭維學生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