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充滿情趣的晚年生活

梁啟超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在梁先生看來,真正的生活,需要保持一種趣味主義,需要充滿非凡的精神活力。把事情做好,那只是在生存,能在過程中體會到趣味,才算真正懂得了生活。

2020年父親七十五歲,母親七十四歲,現在他們仍然生活在農村,他們是很平凡的人,是長期生活在農村最普通的人,他們仍然還像年輕時那樣偶爾拌拌嘴,仍然還像年輕時那樣偶爾譏諷幾句互不服輸,但他們的生活充滿著無限的情趣。

父親這一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雖干起農活來總不是那樣的,但父親卻是個能詩會畫的才子,他的精神世界無論是在貧瘠的困難時期還是如今物資豐富的年代,都是那么的豐盈和充足。

父親喜歡養花。父親沒事就侍弄些花草,在農村自己養個花不算稀奇,他不僅自己養些常見的太陽花、雞冠花、菊花之類的,后院里還種了些郁郁蔥蔥的竹子,更喜歡逛街時看到花團錦簇的盆栽也買回家里,院子里一年四季花香洋溢。每每他買花回來,總會被母親呵斥上幾天,說他是個敗家的老東西。

不僅院子里是他種的花花朵朵,就連屋頂的平臺上,也是他用泡沫箱種的花草和葡萄,他甚至突發奇想非要在平臺上的葡萄架下,砌個大池子。母親說他干什么都不動腦子,剛開始父親也不反抗,只顧著向二樓平臺上,一趟趟的搬土、沙子和水泥,弄好大池子又想辦法注入水,放進了水葫蘆和金魚。剛開始水葫蘆長勢喜人,父親洋洋得意的很,每天說母親沒有見識。但沒幾天夏天一到,平臺上熱的烤死人,水葫蘆蔫了,金魚也都翻了白肚皮。父親的計劃泡湯后,一個個泡沫箱擱置成了秋天母親插大蒜頭的工具,魚池子也變成了空池子。

父親喜歡寫作。父親在部隊服役期間就熱愛好文學和文娛活動,積極參加連隊宣傳隊演出,負責連隊版報宣傳的編輯制作,先后在軍報《鐵道兵》報文藝副刊發表詩歌《魚水情》、小小說《招手》等文學作品多篇,參與過師創作組電影劇本《鐵道兵英雄楊連弟》的撰寫。 每當父親說起他的作品,我們總笑話他當年為了多拿點工資到鄉里農技站,現在已倒閉多年,如果當年不放棄到縣里文化館工作,說不定我們家里早出個文化館長之類的人物,也不至于像現在退休金都拿不到,一說起此事父親眼里總閃現出一絲悵然若失,默不吭聲不再言語。 父親六十多歲的時候,報名了縣里的老年大學。母親說他吃飽了撐的沒事干,父親只管一聲不吭的按時間去上課學習,喜歡文學創作的他,像是煥發出創作的激情,筆耕不輟,陸續在地方多家報刊發表了《捍衛城市的衛兵》、《一碗紅燒肉》等多篇作品。 初讀父親的作品,覺得比起讀過的許多名篇大作,覺得他也只不過就是直抒一下胸意,無病呻吟的吶喊幾句,認為他愿意消磨時間也未嘗不是好事。可母親可不這么認為,總覺得他是沒事找事干,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他不去做,卻有那么多的閑情逸致,再說他的豆腐塊大的文章對母親來說毫無吸引力,還不如父親搭把搭把手干點活來得現實。 母親這么說,父親可不這么認為,他好像找到舊友重逢的感覺,一發不可收拾。近年接觸微信平臺后,他以“青松巖”的網名在多個網絡平臺發表詩歌《最美夕陽紅》,敘事故事《蘇北沛縣的土墻屋》、《我的鄰居玉瑤哥》和《我的賢妻春蘭》,散文《春色》《牽手》等多篇文章。其中《春色》在人民日報電子平臺“文藝界”公眾號上獲得很高的贊譽。 也是再次拜讀父親的文章,才覺得原來父親不光精神上有追求而且也是有才氣的。讀者在他的《我的賢妻春蘭》中評價他:“樸實的語言,句句帶著感情;平淡的日子過成詩,皆美好!” 讀者在散文《春色》中評價說:“拜讀佳作,猶如與沈從文先生偶遇。既寫實、又有詩意,語言古樸,單純而又厚實,凸現出生活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文美有真情,情中有風景。情景融貫通,文采靚美濃。堪比一絕寫,讀后總寄情!”“這文筆,不輸朱自清,俞平伯等散文大家。又有著極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及對家、對老伴濃濃的愛意......”“樸實無華,這才是人間煙火,為您點贊!” 也正是這些評論,才讓我重新審視今年已經七十五歲的老父親,原來在他的樸實無華中,是一個最真最棒的父親,是一個精神飽滿,有著家國情懷的老戰士,依然充滿著戰斗一生的壯志和激情。 因為疫情,他在《忠誠信仰,傳遞善良》中寫到: “忠誠信仰,傳遞善良。 馳武漢,迎接風浪,生死又何妨? 戰勝疫情,還人民健康。 秦嶺腳下,黃鶴樓旁,我手捧信仰,熱血激蕩。 為了戰勝病魔, 我不能給你更多愛的分享, 我要馳援武漢,我要奔赴戰場。 父母孩子,親人朋友,請你給我一個溫柔的原諒。 人生的路漫長,只要能換回健康的春天, 我愿把這珍貴的生命獻上。” 因為珍愛生活,他在《最美夕陽紅》中寫到: “一年年的寒來暑往, 時光流逝恰同白駒過隙, 轉眼間我巳年逾古稀, 沫浴在這夕陽紅的余輝里。 淡定從容的夕陽紅, 是我人生晚開的不老花。 是歲月沉淀里釀成的美酒, 醇厚濃郁的香味飄蕩在心底。 ......來吧朋友!在這猶如人生的棋盤上慢慢博弈, 一起品味人生不老夕陽紅的真諦。”


父親還喜歡畫畫。他不僅加入了作家協會,還加入了書畫協會。他畫的蝦,很逼真,但母親總嘲笑說,如果是紅色的,那就可以直接拿下來吃了。其實父親六十六歲那年,送給我的那副《蝦趣圖》我一直珍藏著,現在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珍品,只不過當時他送給我時,我真不知道父親會畫蝦,因為過往對他的偏見,怎么都不太相信父親是能詩會畫,甚至心里懷疑過是不是父親借用了別人的手筆,只寫了個名字而已。所以一直沒有將那副畫上墻,再后來又見他畫的幾幅畫,心里才暗暗不由得敬佩幾分,原來父親真的很了不起,我只不過遺傳了母親的有色眼鏡,總和母親一樣,覺得父親干什么好像都不行似的。我后來甚至偷偷的畫幾筆,只能啞然失笑恨恨的想:為什么就沒遺傳給我他的的這些才氣呢?


父親畫的一幅《清荷》是我最喜歡的。水中細細綠草邊,粉色的蓮花躍然紙上,旁邊幾株高挑的荷葉是用黑色墨汁渲染的,最初我笑父親的荷葉居然畫的不倫不類,但整個清新脫俗的畫面,卻聊聊幾筆便勾勒出荷的本質“潔連根似玉,清列葉俱香”。這畫像極了他的人生追求,雖在農村,卻有著與人不同的清雅與高潔。


父親還曾畫了一幅《聽老爸講故事》,開黃花的絲瓜架下,一只大紅雞冠的老公雞旁邊三只小雞抬頭看著雞爸爸,好像是在美美的聽雞爸爸講故事,旁邊的天空下,展翅飛翔著兩只小鳥。父親畫筆潦草隨意,但這幅畫在我心里是那么的溫馨和浪漫。天底下贊譽母親溫柔的詩歌無數,但對父親的贊美總是寫偉岸、嚴肅之類的,我從這幅畫中讀出的確是父親的溫柔和細膩,我愿意自己永遠是一只長不大的小雞,永遠在父親的羽翼下,開心幸福的聽他給講故事。


父親除了寫作、畫畫,沒事的時候喜歡練練字,別看父親不是種地的好把式,但寫起字來倒也有模有樣的,雖然我們總笑話他再練還是老樣子,但父親總是很認真的樣子,不受我們和村里人的笑話與嬉戲所干預。寫了一幅又又一幅的大字,除了在我們自家的中堂上掛,連叔叔、大爺家的中堂也被他的大字占了一席之地。姑姑家的老表也跟著要他這個二舅給賜一幅,父親自然喜不自禁,很認真的給提筆寫下并裱的漂漂亮亮的。誰要夸父親字寫的好,父親便笑得合不攏嘴,好像找到了久違的存在感,更加刻苦和努力,帶個老花鏡寫呀、畫呀的一點都不著急,在村里人看來有點不合時宜。但父親也是附近幾個村里皆知的筆桿子,幾個村里的紅白喜事都請讓他去給記記賬之類的,父親總是隨喊隨到從不推辭。

父親還飽讀易經八卦,經常幫人起名字。

哥嫂很孝順,十多年前在縣城購置了房子,勸父母不要再種地,讓他們在縣城里一起住,父親自然樂意,在城市里有他的筆友、戰友一大堆,有的是地方淘樂子。那段在城市居住的日子,父親在哥哥家附近開了個“愛童寶”起名館幫人起名字。

父親起名,我們一家人都反對,生怕他易經懂得不多,別忽悠了別人。隨著父親越來越有名氣,我們才覺得原來他讀過很多很多的書,知道的還真不少,說起易經八卦,口若懸河,說的頭頭是道。經他起過的名字,電腦驗證基本上在九十五分以上,大家都是非常認可的。

父親前些年也很辛苦,哥哥的工地天南海北的不確定,一到年關,哥哥找不到合適的人看工地,就把父親拽了去,那時候的父親也很是操勞和辛苦的。他先后去過很多地方,天津、山東、河南等地,最遠到達新疆,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冬季,父親一個人堅守在那里。往往是在年關的時候,工人都往家里趕,父親卻只身一人去留守工地,大年三十家家歡天喜地過團圓年,父親自己和面剁餡子,湊合著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冷清和孤單實際上很難捱,父親從沒抱怨過一句,打電話總是說:“我很好,不用擔心,我什么都不缺!”實際上有時候工地偏僻,買東西不方便,日常用品在工地上也是缺這少那,想想我們每天呆在空調、暖氣房子里,父親冰天雪地一個人,冷清的沒有個說話的,我心里常常很不是滋味。有時候真很羨慕村里嫁的很近的姐妹們,她們總是能隔三差五的在父母跟前轉悠,隨時都能助父母一臂之力,其實兒女縱然是有天大的本事,都不如在父母跟前實實在在的盡孝,遠走的孩子,光顧著展翅高飛,光顧著自己的小家庭,希望有更好的發展和追求,有時最多噓寒問暖一下,真不能盡不到該盡的孝道之意。父母也總認為我們都有各自的事,在城市里打拼不容易,能幫我們一把才是他們的心意,所以他們大事小事從不讓我們操心,他們也最害怕給兒女添麻煩。有時父親從外地回來,路過徐州,天晚的話不會給我們打電話,害怕打擾我們休息,再晚也等車回去。而我們平時忙工作和家里的事,打電話都有點稀稀拉拉的,心中充滿愧疚之意。

父親以前開大貨車的時候走南闖北,總喜歡新奇時尚的東西。我們家總是村里第一個添置收音機、唱片機、電視機等等電器的,在微信、支付寶沒有普及的階段,父親就經常電視購物,現在家里更是小到鍋碗瓢盆,大到按摩椅、液晶電視機,都是父親淘寶購買的,村里人總搞不懂父親這個人,覺得他啥都懂,腦子很神奇。

父親在他文章《愛生活的人永不老》中這樣敘述他和母親的老年生活:“我今年七十五歲,老伴七十四歲。一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摔打洗禮,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就是五味齊全的材料瓶,里面裝滿了酸甜苦辣咸。隨著時光的流逝,日子一天好過一天。這種甜美生活,也讓我的生活的充滿了快樂與充實。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我覺得最美的夕陽紅生活才剛剛開始,我覺得以書領航才是人生的快樂源泉、渴望知識的動力,追求美好的文化信仰,也讓我們的老年生活變得更加有滋有味。老伴了解我對文化生活的期盼,支持我去讀老年大學。在老年大學里我報名參加了書法繪畫班,成了書畫協會會員;參加詩詞學習班,成為徐州市詩詞協會會員;另外還參加了老戰友朱迅翔舉辦的泗水亭文學協會,在協會里寫了很多的文學創作。我和老伴有很多的共同愛好,生活的共鳴使我們前進的腳步更加合拍。除了我們經常在一起散步逛街上商場外,我們還喜歡一起讀書看報玩微信。”

其實父母的幸福很簡單,他們雖然到了古稀之年,卻仍然揣著一顆“老牛不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心,只要歲月靜好、身體安康,他們能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子女有所需求和滿足,自己過的無論是濃油赤醬,還是清粥小菜,只要不給兒女增加負擔,平平淡淡的生活便是最好的,這是他們所追求的最美好夙愿。目前他們不愿意到任何子女家里,覺得自己還能身體力行,還能夠創造自己的價值,二老相親相伴,在夕陽紅的歲月里安度晚年。我們也都希望早日能接父母到身邊盡到該盡的孝道。


母親一輩子和泥土打交道,為了培養子女成材的夢想和夙愿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努力,堅韌中鑄就了她不服老的脾氣,七十多歲仍然覺得自己渾身還有使不完的勁,更是執意發揮她的余熱,不光收拾好家里的里里外外,整天把她創造的東西分享給我們各家,還關注著我們姊妹的點點滴滴,每天微信視頻女兒、媳婦、孫子孫女們,總指揮的小棒仍遠程遙控,關注著我們微信的各種動態和信息。


母親在哥哥家居住的日子,仍然沒舍得不種地。老家距離縣城四公里的距離,母親平時住在哥哥家里,幫孩子們做做飯,收拾收拾家務。農忙時就回去收拾莊稼,并在老家閑置的院子里栽些應季的蔬菜,像辣椒、黃瓜、豆角、油菜、青菜之類的,總是打理的油綠油綠的,一年四季都會有新鮮的蔬菜吃。

我們倘若回去一次,車后備箱會滿滿當當的塞滿母親的勞動果實,米面自然少不了的,麥仁、豆扁都是軋好的;南瓜、豆角、大蒜等等應季的蔬菜應有盡有,雖然我們都不缺,但凡是母親給帶回的東西,都飽含著母親的心血和深深的情意。她愿意給我們帶什么,我們都欣然接受,這樣,她更覺得她創造的價值有意義。


在哥哥家的那幾年,閑暇時,母親繡的那一幅又一幅的十字繡更是給予我們的世上最為貴重的禮物。

母親心靈手巧,做十字繡,手法精細,她的一針一線都非常考究,每個關鏈的精彩點她都苦心編織,立求做到精確完美,一絲不茍。母親花費了三年多時間,制作的一幅《清明上河圖》,是她一點一滴辛勤勞作的結晶。那幅十字繡長八尺寬三尺,圖里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母親說“人活在這個世上,得給家人和朋友留下美好的念想,讓他們永遠記住你的好。”她給子孫們繡了很多的作品:給哥哥繡了一幅《馬到成功》;給她孫子繡了一幅《山河錦繡圖》;給她孫女繡了一幅《紅樓群芳圖》,給我繡了一幅《黃金遍地》;給我妹妹繡了一幅《牡丹富貴圖》......另外也饋贈給親朋好友無數的精品畫卷,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也都傾注了她的心血和汗滴。母親用她辛勤的汗水為子孫兒女朋友們的家里增加了無限美色,也讓我們每天看見她的作品,就能理解母親堅韌不拔、奮力進取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自強不息。

后來,哥哥的孩子也已經相繼長大,不需要母親給做飯操勞,母親眼睛也干澀的不能再整天繡些東西,呆在縣城里不做些啥,總覺得胳膊和腿都硬的不得勁,遠不如在老家里方便,二老便執意又搬回了老家。如果想到縣城哥哥家里,就騎上電動車到轉一圈再回去。


一回到村里,母親便如魚得水,重新施展起拳腳,收拾起所有的農活和家什,精心伺候家里的幾畝地。現在播種、打藥、收割都已經基本實現了自動化,基本不用下地,機械化都已經能實現或者專門有人給承包了做,母親就更舍不得不種,總是說比起以前來,農活輕松很了。母親看不下稻田里有稗草,還是堅持自己拔,干的時候比以前費勁了不少,晚上渾身酸痛歇不過來,但第二天一早,母親依然滿血復活,又渾身充滿了力氣,照舊又開始新一天的辛勤勞作。

母親現在的后院里養了雞、鵝、豬、狗和山羊,后院很偏僻,靠近沛河旁邊,鄰居大都遷居到城市里,每天的雞鳴犬吠確實熱鬧,其實剛開始母親就養了幾只雞,覺得養大我們回去宰著吃方便,根本沒想養這么多鵝、狗之類的,后來鄰居不想養的鵝送進母親院子里,讓幫著養,再后來嫂子父母養的羊因為拆遷蓋房子,沒地方放,也送給母親養起來,母親倒也樂意,說養一個也是養,還不如養多養幾只。她把動物們喂得雞肥豬壯,雞、鵝下蛋,山羊下崽,母親越養越開心和起勁,越來越多的動物來到院子里,鄉鄰都戲稱母親是動物園園長。


過年時熱鬧的院子

只要我們一回去,母親提前殺好雞,燉上地鍋,滿滿登登的一桌子全是好吃的,臨走除車的后備箱全塞的滿滿的,她還要用小紙盒盛滿雞蛋、鵝蛋給放在后座上,一邊用手輕輕撫摸,一邊說:“小心點,別碰啦!”像是在送別她的心肝寶貝們。我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母親點滴的心血換來的成果,這里面裝的哪里是食物啊,都是母親深情的愛和牽掛。母親永遠是那個拼命想對你好的人,她管著你吃,管著你穿,恨不得把能給我們的東西一點也不能少的都盡其所有的給予我們。我們有時覺得她啰嗦又嘮叨,可當我們離家很遠,脆弱困頓的時候,最想傾訴的人還是母親。我們在朋友面前也經常炫耀母親的勞動成果,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萬分自豪。

年少的時候,對母親只是一種依賴,青年的時候,對母親只是一種認識,只有當生命的里程走過一定階段,自己做了母親,才對母親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才突然感悟到,母親其實是一種歲月,是從綠地流向一片森林的歲月,是從小溪流向一池深湖的歲月,是從明月流向一座冰山的歲月。當我也生出一縷縷白發,才深刻感受到母親額頭的皺紋已經很深,才看得到母親已是滿頭的白發,她已經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老了,只是我們沒有太多的去關注到而已,但我們從未離開過母親的視線,從未離開過母親的牽掛。母親就是一只船,載著我們的期待和夢幻;母親就是一棵樹,為我們遮擋風雪和嚴寒;母親就是一盞燈,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無論我們年歲到多大,只要能有母親管著,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母親有著天下母親都有的優點,善良、大度、吃苦耐勞等等,但有時候就是在眾人面前不給父親留一點面子。

我們家一直是鄰里們聚集聊天說話的地方,每天早上父母還沒有打開大門,鄰里就三三兩兩的聚集在我家大門口,紅色朱漆大門旁邊,有兩個石臺子,經常坐著鄰居們,父親知道的多,喜歡天南海北的給鄰里們侃大山,母親總害怕父親那句話說不到地方去,父親一開口,母親就給懟回去,鄰里總會跟著起哄和開玩笑,我們總是勸說母親少管父親侃大山,但母親從來都覺得自己有理,父親覺得母親是個嘟囔嘴,最不喜歡母親嘮叨個沒完沒了。

有時候父親會和鄰居下棋,一個上午一盤棋廝殺不完,母親喊吃飯,父親也非要下完棋再吃,母親的火爆脾氣一上來,直接將棋盤掀翻在地,父親臉面上掛不住,自然一頓爭吵是避免不了的,甚至父親假裝要非打母親不可,鄰居在場,自然是要找回點面子。

還有,就是母親哪天要是看著父親不刮胡子,立馬就得逼著父親去刮胡子,晚一會母親就是不愿意。父親無奈只好起身去刮,不然母親嘮叨起來,父親說耳朵會起繭子。

再有,就是母親要是看著父親的外衣該換洗了,說一遍父親不動,再說一遍,父親要是還不理,那母親不管有人沒人,就直接上前給扒拉下來,說啥得去給洗,弄得父親說她是個出力也不討人喜歡的娘們兒。

反正不論怎么說,母親都覺得父親干什么都不是她想要的那樣的,難免會不自覺的嘮叨幾句,父總總是說母親就是不能讓他耳根子清凈清凈。

今年過年,父親又去了哥哥工地,疫情隔離,偌大的工地只有父親一個人,寂寞和冷清中,父親想念起母親的嘮叨來,他在文章《牽掛》中寫道:

“......平時在家,我會說她淤魔(蘇北方言,說話啰嗦的意思)、嘮叨的煩人。但現在同樣還是那些瑣碎的嘮叨,忽然變得異常親切,溫暖。有時手機一會不響,我會翻看翻看,恐怕漏掉了什么似的。遠方老伴的問候,成了我生活的必須和每天的盼頭。原來老伴每句再平常不過的問候,是那么的火熱動聽,仿佛詩人朗誦一首首充滿韻味的情詩。就是這每天簡單的幾句問候,沖淡了我遠在他鄉的寂寞。我知道那是我們在相互牽掛著,那根思念的線不拽一拽,便會失落。”

......

“老伴的這份嘮叨、這份牽掛是我這段時間的美妙音樂,伴隨著我度過無數個漫漫長夜。而這份溫暖,如同我多年來失散的寶貝,原來平淡的生活中,這份牽掛一直都在,只是離太近的時候,那條線緊緊纏繞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卻渾然不覺。牽掛猶如一塊晶瑩的美玉,你不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她,她便是一堆玻璃渣子,布滿灰塵,失去她原本應有的光澤。我的老伴也像是一塊質樸的美玉,在我們美好的夕陽紅中,永遠閃耀在我心中,溫馨、滋潤、雋永”。

母親有個每天晚上小酌一杯酒的嗜好,父親偶爾陪著喝一杯,老倆口端起酒杯經常和在河南的小姨視頻嘮嗑,開玩笑請他們吃菜喝酒。母親姊妹六人,分居在東北、河南、山東好幾個地方。大姨、小姨和舅媽他們這幾年經常約好偶爾到我們家一聚,姊妹幾個一到一起,就唱起東北二人轉、扭起秧歌舞,這也是母親最開心、最幸福的事。有一年我東北的大姑也恰巧回來,小院子里更是歡天喜地,響滿歡歌笑語,我們也盼望著遠方的親戚經常來我們這里。今年春節大舅的離世,讓我們傷心不已,遠方的親人幾個難得能有幾次相聚的記憶。

母親還有一件憾事,當年從東北關外挎只包袱就跟父親回到了關里,別說婚禮就是酒席也沒有擺上一桌,就和父親相守了一輩子,金婚那年想著給父母補拍婚紗照,大家各忙各的食了言,母親也總是害怕擾我們操心,也一拖再拖沒能前去。希望近期能早些了卻母親的這樁憾事。

父母就是這樣,如同一個網友在《牽掛》中評價他們:“平時在一起,老夫妻之間你一句我一句地偶爾爭吵是生活的佐料;分開的日子,老夫老妻之間的每一句話都是情詩,是動聽的音樂,是暖人心脾的熱茶。他們的這份愛,勝過年輕人的卿卿我我,濃過中年人的柴米油鹽,這是相濡以沫幾十年后的老年人獨一味的厚重與情深意切”。

這就是父母瑣碎卻充滿情趣的晚年生活。他們很普通,在茫茫人海中他們毫不起眼,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作為,只是有精神有追求的活在他們的世界里,他們不僅養育了我們, 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們怎樣做善良正直的人, 教會我們怎樣把生活的正能量和快樂與人傳遞。

這就是我的父母,他們在眾人眼里很一般很普通,但在我們眼里:山,沒有父母的愛高;海,沒有父母的愛深;天,沒有父母的愛廣闊;地,沒有父母的愛包容;太陽,沒有父母的愛溫暖;白云,沒有父母的愛潔白;花朵,沒有父母的愛燦爛。父母就是我們一切的一切,只愿他們能安康、幸福、祥和的安度晚年!在他們夕陽紅的歲月中,能真正細細品味到心態永遠年輕的真諦!也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們永遠健康快樂!親愛的父母,我們永遠愛著您!

父母充滿情趣的晚年生活【緣來如此】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