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學習非常刻苦的朋友,每天不上課的話就早早去圖書館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雖然他在學習上面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也就在中等偏上的位置而已,并沒有太大的突出。
我有一位同班的老鄉,當我每天起床打開電腦要擼游戲的時候,他早已在游戲線上了,但他的學習成績甚至都比那位刻苦學習的同學好上一些。有時候我覺得上天真是會玩人,這么努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天天擼游戲靠考前突擊就能取得相應甚至更好的成績,真是造化弄人啊。
有一天我跟我那位努力學習的同學聊天:
我:我說你天天跑去圖書館看這么多書,真是蠻佩服你的,這樣子應該很累吧。
同學:有什么辦法呢,我們宿舍的都是“學霸”,他們都在看書,而且一個比一個多,我很怕被他們甩下,所以我只能也硬著頭皮上了,其實我也很想像你們那樣天天玩游戲,搞各種活動的,多快活啊。
我:別像我們那樣,簡直就是不務正業的象征。你讀了這么多書,應該懂很多收獲很多東西才對,有空也要教教我怎么看書和寫作。
同學:說起來真的很慚愧,書讀了很多,但是我只會考試,很多內容都不理解,主要是看太多了難消化,而且考試過后不復習就又忘記了。
有時候就是這樣子的,并不是我們本身想去讀書而是在這個看似需要快速成長與學習的社會,看到旁邊人都去學習,于是乎就有了你讀了這么多,我也不甘落后,就形成了一種相互攀比的焦慮心理,盲目學習。
有時候我們問別人讀書的情況是這樣子問的:你看到哪里了?而不是問:你讀懂多少了?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讀懂了,我們讀懂了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昨天晚上聽秋葉大叔的分享,被他嫌棄了一晚上,讓我慚愧了許多下,不過也讓我明白了這個讀書的標準到底是怎么樣的。
常規的思想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現在是書讀得越多,就越用越容易把信息量帶到腦袋里面容易堵塞。所以我們只要把一個知識體系給讀通。通了以后再看其它的就簡單了。這好像是武俠小說里把任督二脈打通,內力深厚了,那學什么武功招式是一看就懂。
大家都知道人性是懶惰的,而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時間,不停的的要逼自己看練,費時費腦力是反人性的事情。但如果學習能夠像玩游戲那樣子,那是不是更讓人開心。游戲它是有一個路線圖的,你要過哪些關卡,每個關卡要怎么通過都是可以知道的,然后通過關卡后會大概得什么獎勵,比如說:爆裝備、掉金幣、得經驗......。在這樣一個合理的游戲通關然后獲得獎勵的機制回路,就可以讓大腦很舒服,大腦就喜歡重復這樣子的事情,因為它感覺爽。
但是游戲跟學習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那就是游戲有路線圖,但學習沒有。那我們要學習就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路線圖——能力地圖,要搞清楚在這個領域到底要讀什么書,讀什么內容。
能力地圖就像個木桶,我們都知道木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于組成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裝水,首先你要有一個桶!
桶的底板就是你要找到工作方向的專業知識,圍板就是項目管理、時間管理、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等,圍繩就是個人的一些素質比如說自律、拼搏精神等。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我們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但我們沒有“圍板”和“圍繩”,那它還是桶嗎?
舉個例子,就比如說我們要經營一個成長類的微信公眾號,我們要給自己畫一個能力地圖。首先我們的底板是:關于成長的基礎知識、微信公眾號的操作;圍板是:寫作能力、收集素材能力、運營能力;圍繩是:專注、人脈。
這樣子如果我們想運營一個成長類的微信公眾號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怎么做是不是就立馬很清晰了呢。如果說我們具備的成長的基礎知識較強,而寫作能力較差,其他能力我們都具備了但是不突出,那我們就可以重點學習我們的寫作能力,這樣子我們的木桶是不是就可以裝水多一些了。
能力地圖代表的是一個閱讀的方向,然后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一個能力需要,進行有目的有方向有選擇的閱讀。當我們完成一個閱讀的時候,也就代表我們能力建設上面一個部分的完成,讓我們懂得我們到底到了怎么樣的一個地步。
如果我們對自己有了一個能力定位,但是不知道該怎么畫這個能力地圖,該怎么做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去詢問在這一方面的前輩,具體詢問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質,從而構建自己的能力地圖。如果實在沒有相應的前輩給你提供咨詢,那可以去招聘網站上面,或者百度去尋找,總能找到未來的自己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能力。
同時能力地圖是因人而異的,畢竟每個人的基礎不一樣,專業不一樣,知識儲備也不同,別人的能力地圖不一定合適我們,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能力地圖。
看到這里,你以為有了能力地圖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閱讀了嗎?別傻了,在能力地圖下面還有許多小的能力需要搭建。
就像剛剛舉的運行成長類的微信公眾號,已經有了一個能力地圖,現在你要補你的短板那就是你的寫作能力,這時候你就要進行主題閱讀。那什么是主題閱讀?
比如你有了能力地圖,就像上面那張上海地圖,讓你去上海的中山公園,你連自己在哪里都不懂,更別說找到中山公園在哪里了。
如果此時你把這張地圖變成一張結構的地鐵地圖,那如果讓你知道你離哪個地鐵站比較近,那你是不是就很容易知道怎么走、有哪幾條路線能到中山公園了呢。不止中山公園,甚至城市絕大部分地方你都能輕易到達,我們的知識點如果都變成這樣子的結構化,那我們就更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我們的技能(比如說寫作能力—公文寫作)結構化之后就像一條地鐵線路,當我們有許多技能從橫交錯的時候,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輕易到達城市任何一個點了,這就形成了我們的一個知識框架。
怎么構建自己的一個知識框架去主題閱讀呢?我們又拿寫作能力來說,怎么樣才能具備公文寫作能力啊?看下圖:
這些都是我直接在淘寶網上找一本暢銷書,然后根據目錄去構建的,如果有課本直接給你去構建當然是最好的,沒有的話就自己想一些辦法,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知識框架就是你想要得到的技能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這樣子有了知識框架之后,我們能很系統的去進行針對性的主題閱讀,此時的我們就不必一本書一本書的去讀,那太費時間了,可以直接根據我們的知識框架,一個一個用我們的搜索工具(微信、百度)等方式進行搜索找到我們的答案,以此完成我們的閱讀。
知道怎么去閱讀之后,這個是輸入,最好的鞏固方式就是輸出我們的知識。可以通過分享我們的知識,把我們的知識通過語言和文章分享出去,它才能更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