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古至今,人們都很喜歡燕子,認為有燕子到自家檐下筑巢,是喜慶的事情,代表著吉祥。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可愛的燕子吧。
動物學家把所有的燕子都歸屬于雀形目燕科的1屬。正如我們的兄弟姐妹有同胞、堂親、表親之分,燕子也有很多分類,比較常聽說的種類有雨燕、家燕、巖燕等。
之所以把燕子們都歸為雀形目燕科1類,是因為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從外貌來看,它們的體型都很小,一般體長在130~180毫米之間;翅膀又尖又長,尾巴開了一個叉;背部的羽毛大都呈藍黑色;嘴巴既短又寬還有點扁;腳又短又小,但腳上的爪子卻比較強硬。
然后,燕子們都喜歡遷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是古人通過觀察,對燕子南來北往遷徙習性的描述。每年秋季,燕子們感覺到寒冷的冬天就要來臨了,它們便成群結隊地由北方飛往南方,去那里享受溫暖的陽光,等嚴冬過去,大地回暖的時候,燕子們又如約回到北方。所以又有詩句云:“年年此時燕歸來”。
其次,燕子們的飛行速度都非常快,而且它們非常有毅力,每天至少可飛行140公里。當然不同體型的燕子飛行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雨燕的飛行速度就相當驚人,每小時可飛行110公里,這個飛速相當于一部小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速度呢!
再其次,燕子們都以昆蟲為食。它們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愛燕子,并自發地保護它們。
最后,燕寶寶在出生之前是呈乳白色的卵,燕爸爸和媽媽一起把卵孵14~15天后,燕寶寶就出殼了。燕寶寶出生后可幸福了,它們不僅有同時出生的兄弟姐妹玩耍,而且每天都有爸爸媽媽一起喂它們食物。約20天后,小燕子的翅膀就變硬了,可以自由地飛入天空了,爸爸媽媽再喂它們個5~6天,小燕子就會自己到大自然中捉蟲子吃了,這也標志著它們長大了,可以獨立生活了。
雖然我們看到的燕子都差不多,其實不同種類的燕子也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燕子在體型與毛色上就不一樣。
雨燕俗稱樓燕,種類繁多,科下共有18屬84種。雨燕體型較大點,不僅飛得更高,而且飛行速度也是燕子中最快的;一身黑色的羽毛,發著金屬光澤,大部分都帶有醒目的白色或淺色斑點;叫聲也十分響亮,甚至有點刺耳。
家燕的體型相對而言就小點;各部位的羽毛顏色不同。上身和樓燕一樣是發著金屬光澤的黑色,頭部就變成了栗色,腹部又是白色或淡粉紅色;家燕飛得較低,叫聲也不大。詩句“織柳捕蟲剪雨飛”,描寫的就是家燕在春雨中,快速低飛的情景。
巖燕的體型也較大;頭頂呈暗褐色,正身是灰褐色,尾巴的內側有一大塊白斑。叫聲很細很弱,好像怕驚擾了別人似的。
除了以上這些各具特色的特點外,這三種燕子最大的區別是生活環境。幾乎從它們的名字就可以猜中一二。
家燕喜歡在屋檐下做窩,和人比較親近。所以家燕是我們最熟悉的燕子。
雨燕則喜歡把巢筑在高高的巖石上、縫隙中或洞穴內,這種筑巢的習慣注定了雨燕是運動版的,所以它們很少棲息,實在累了,就在樹枝上歇一會兒。雨雨這樣不停歇地飛呀飛,慢慢的,雨燕的腳退化得越來越小了,而翅膀卻越長越長,象兩把又長又尖的扇子。
巖燕,聽名字就可以想象,它們一定是飛翔在懸崖峭壁之間的精靈,事實也的確如此,巖燕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5000米的高山俠谷地帶。湖、魚池、沼澤、水庫、江河等地是它們的樂園,山谷、山前曠地或沿河流也是它們的競技場。
燕子不僅是益鳥,而且雨燕的巢還是一種珍貴的食材,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燕窩。
“不傍豪門依陋舍,呢喃蜜語倆依偎。”這兩句詩真實地反映了燕子高潔的品質與相依相伴,甜蜜幸福的生活場景,難怪人們視燕子為吉祥之鳥,盼望與它們同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