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正值父親70大壽生日,哥姐們一個月前已商定大家歡聚一堂陪伴父母過個簡單又正式的壽辰。于時,周五便連夜奔赴回家。
又一次回家遇上臺風,當車行至離家不到3公里時,臺風雨如同洪水泄堤般傾流而下,視線不足5米,警示燈閃起,仍覺無法安全行駛,于是便停車在路邊上等雨勢漸小。此種情境,畢業十五年,不管工作有多忙,孩子有多小,天氣如何,我從未缺席。
今天午飯后返程,父親送至門口輕聲道“每次回來都還沒玩到又要走了”,有心疼,有不舍,也有無耐……看著父親理解又期許的目光,“我們有時間都會回來的,哪怕就只是一個周末”我回應著。臨行臨別,假裝輕松的揮揮手,啟動油門的那一刻,從倒車鏡看到父母斑駁的雙鬢和日漸矮小的身影,熱淚在眼眶里打轉,上個月回來時見到父親是在醫院里打點滴,這次回來是準備好了一桌好菜。時光總在我們的不經意和不懂珍惜中分秒地流逝,驀然回首時,方覺錯過了青春,辜負了年華,但像這種有期待而歸帶牽掛而別的情境不知還能有多少年……
擇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租一間面朝大海的小墅,賞日落,看晚霞,等日出……這曾是我多年夢幻一樣的旅行情境,可是,至今卻仍未實現。以前一直以為是時間不允許,或環境不現實。忽然想起一階段的一對一教練郭云斗曾問過的一句話“你做不到是真的不能還是不夠想?”。大腦的區分思維再一次與內心深入對話著,一切條件早已具備,可這么簡單的一個期待為什么我至今仍未實現呢?“是我不夠想”我找到了答案。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兌現承諾,喜歡歸因于自己的“拖延癥”,殊不知是區分沒做好所致。拖延,是因為潛意識認為不夠重要,或許并不一定是真的不重要,而是內心并未真正意識到它應該有的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度。
前兩個月,一位朋友和父親吵架,氣急之下差點做出過激行為,事后很郁悶,打電話給我,既后悔又傷心,說:其實我對父母絕對的孝順和疼愛,即使讓我割腕放血給他們都無二話!像今天這情形,我也不想,但是我控制不了,我討厭他干涉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情況就來評論,自以為什么都是懂。”他說的義憤填膺,問我出現這種情況他該怎么辦。我相信他所說的內心孝順是真的,但結果卻是不能平心靜氣的和父母好好討論一件事,聽取不同的意見。我問他“我的看法很直接,可能也很尖銳,你確定想聽嗎?”
朋友沉思了一會,道:"嗯,說吧,再直接也是為了我好。"
我舉了個例子:或許很多殺人犯在揮起刀殘忍地刺和受害人之前他的心也曾是善良的,你認同嗎?
朋友想了一會,“好像有點道理……”
“你說你對父母的好如此神圣和高尚,可是你卻連好好和他們說話的機會和耐心都沒有,他們生日你不記得,父親節母親節你忘記,老婆孩子生日你覺得是小事不足持齒,那對于你來說什么才是重要的呢?什么樣的事情才能排進你的時間表呢?”
……朋友陷入了沉默。"這只是我的感受,不代表每個人的想法。"我補充。
“你說得對,這些我從未想到過,是我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我只說了要對他們好,但我一件都沒有做,更別談做到,你這一提醒猶如晴天霹靂,這種痛比一刀捅向自己更疼……”。
“子欲養而親不待”,很小就懂它的意思,但卻從未有如此深刻的體會,每每在KTV時唱一曲《父親》,唱者和聽者皆會淚流滿面,或許更多的不是出于感動,而是因為慚愧。
時間不會停留在原處等待我們,很多時候唯有奔跑方能與之同行。我們若停歇,它便把我們甩得遠遠的。時間是可以化零為整地運用的,比如寫此篇文章,在返程開車時就在構思主題和文章脈落,然后利用侄女替開的兩個小時來完成輸出。確實,只要這件事是我夠想要做的,我一定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來實現它。
說的完美,不如做的實在。無論人生,愛情或友情,都需要一個會做而不只是會說的人。心在哪,時間就在哪,時間在哪,效果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