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醫療APP就被炒得沸沸揚揚,各種移動端入口也早已被各界大佬們迅速占領,比如:BAT的首要產品手機助手、應用市場、微信等。今年見資本市場更加火爆,又開始攪動僵化的市場搶資源,于是很多的醫生和醫院資源都被聚攏了起來,還有人專門打造線下診所,醫療APP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確實,醫療APP有不少人在用,但是對于廣大的患者人群而言,這一數量實在太少了!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超過5億,雖然醫療關乎民生,但這其中有多少人會去用醫療APP的呢?如果你在大城市或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上海,那么各大知名醫院還會有自己的移動端,醫院信息化設備也在急劇完善。不過當下最讓人矚目的卻是移動醫療領域,優秀的APP直入眼簾,那么這些醫療APP究竟為何如此熱鬧呢?真的是“緩解了看病就醫難題,緩和了醫患關系”?事實雖如此,但也不盡然。
移動醫療線下碰壁,結局令人深思
就在最近,網上傳出一條新聞,某醫療健康平臺的微信就醫看病渠道,被爆料“去醫院看病竟然能插隊”,瞬時引起了在醫院里排隊的各種人群的不滿,而院方和平臺自身都有避嫌的舉動……“和我們無關,醫生自己的事情……”這不禁讓人感到有些嘲諷的意味,醫生一時間又成了眾矢之的,移動端不管不問,醫院又要徹查肅清,于是很多人也注意到了醫生所選擇的“兼職”,去醫療APP平臺?利用閑暇時間賺錢?當然,這里的醫生可能并沒有遵守約定,也可能是因為管制太緊……不過若要尋根問底,追本溯源,依舊是線下“移不動”的醫院資源和移動醫療無聲的戰斗,你要是北上廣地區,大醫院、好醫院、知名醫院每天的門診量都要上萬,如果這些醫院里的醫生發生了這種情況,怎么會不讓辛辛苦苦排隊的患者們生氣呢?
如果再深入一點來看,這一幕也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國內當下的醫患關系可真是到了難解難調的地步,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醫生黯然神傷,撂挑子不干了……另有成批的人選擇了一些第三方平臺——醫療APP。醫患關系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為何移動醫療領域卻依舊如此熱鬧呢?
針對整個醫療行業而言,醫生——這一職業漸漸被年輕人所冷落,不管從待遇、工作環境、工作壓力、工作前景、身心健康,甚至還從生命安全角度考慮來,都讓人不想去選擇成為一名醫生,所以很多醫生也瞅準了當下的大好形勢,轉移了自己的陣地!他們選擇了一份收入,但也選擇了一個方向,有的人甚至跳出了體制內,遠離了大環境下的醫生職業,這也算是“醫療APP”讓人矚目的一方面吧。
醫生品牌化已成定局 APP里醫生大聚會
我們都知道移動醫療滋生于互聯網科技這一片熱土,2014年被炒的火爆異常,2015年上半年資本總額甚至超過了去年全年,又加之移動互聯網的升級,兩者相結合才有了現在的火熱。不過醫療行業卻不能完全的融入互聯網的性質,其一是等政策的花開不知道猴年馬月,其二是著實看清了無法改變的大環境事實,患者群體還沒有這種歷史性的轉變之念,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自建醫療基地,很多APP也都開始放大“醫生”作用,意思是我把醫生做成了品牌,自然就高大上了,不怕你患者不來。
打開手機的應用軟件市場,現在的醫療APP如過江之鯽,數量之多讓人瞠目結舌,不過好在涇渭分明,也有層次之分。一些老牌的健康醫藥網站建立了對應的APP,這是略顯被動之舉,另外則是互聯網發展衍生出的APP產品也有了自己的山頭,資本充盈之后便是在整個醫療行業里插滿了鮮艷的紅旗,例如:瑜伽、女性健康、減肥、媽媽、寶寶等比較精準化的健康APP;當然,專注于移動醫療“服務”通道的問診類APP,想通過“醫生”來打開渠道已經迅速成為了當下的一種趨勢,其中必有號召醫生入駐,自成一片天地,他們以龐大的平臺優勢為底蘊,想要建立出一種現象級的行業潮流,這也是被僵化的市場逼得沒辦法才開始搶醫生資源;還有像杏仁醫生這種純粹特立獨行的醫療APP,理念發源于國外,竟然是專門面向醫生群體,創始人也是多年從業的海歸博士醫生,把西方先進的醫療模式逐漸的轉移到國內的移動醫療領域,并且想要占領一塊市場,這的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如出一轍,擁有醫生和患者雙版本,前身則是老牌健康網站問病網,見風使舵,這也算是當下整個互聯網醫療領域大致的方向吧。
看吧,醫療APP又逐漸的開始把醫生品牌化起來,這樣一折騰便顯得頗具格調,也顯得更加的合情合理了!這似乎也讓更多的人開始注意醫生們的動作了,是患者么?還是讓傳統醫藥領域皺眉頭了?通過上面的新聞來看,反正傳統行業里的風聲是越來越烈了,如此一來,許多的不滿現狀的醫生,或者說是一些年輕的醫生們,想要選擇以后更好的工作和出路,他們也大都會考慮一些優秀的APP平臺,這也是今后必然的趨勢。
傳統醫療領域實現不了的 APP里卻能實現
如果你去醫院看過病,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總能看透一些場面場景,傳統的醫療領域存在很多無法改變的問題,其中重要的還是一些無法轉移的歷史問題。沒辦法,現在緩慢的醫改進程,也是順其勢,穩其心,這一過程可急不來。
例如:很多地區都在線下正在將“醫療服務滿意度評價”作為醫院的考核標準,但醫療服務評價在當下的中國卻收不到實效。醫患之間見面次數少之又少,看病也是沖著醫院或醫生的名聲去的,醫患本來就陌生;再者醫生自己都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更別說患者是否滿意了;你比如前陣子的“重慶醫改,鬧得僅7天收場”,醫院的臉都不知道往哪擱了,醫生們幾乎瞬間暴走……這是為啥?可見有些改變在傳統領域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沒有建立在良好的公共基礎和醫患關系之上,甚至留下評價的還不一定是患者。
反觀移動醫療領域,現在的醫療APP卻能輕松的實現這個提問,他們就有完整的醫患溝通流程,系統化的服務平臺。把醫生拿出來作為一個突破口,建立醫生自己的品牌,讓一個醫生可以服務于全國各地的患者,那么這種“評價”就是患者的如實評價,以移動醫療APP平臺為基礎,以絕對真實的醫患服務流程為基礎,建立在了互動、社交、信任的基礎上,所以醫療APP還是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的!
移動醫療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在線咨詢、掛號就醫,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服務,不過現在更多的則是輕問診的咨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資源,醫生也真正的入駐到了APP里,既然有了明確的方向,那么移動醫療或許會更加像移動醫療了,許多華而不實的東西,都會漸漸退出了互聯網醫療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