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更要會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

知書達理,這是讀書人給人們印象。其實一個人無論學問大小,只要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人對己都自在。

很多讀書指南類都花大量篇幅講述主動閱讀的方法。我個人十分推薦莫提默·艾德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面向大眾讀者的讀書指南,囊括了幾乎所有閱讀類型,在簡書上的人氣也很高。雖然作者在社會科學和小說文學那兩章著墨過多,有點啰嗦,不過作者把掌握各類閱讀材料的要領講的足夠透徹。

沒看到這本書的話,讀了我這篇書評,覺得有用的話,建議還是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就不用再買其他讀書指南了。畢竟,讀書才有機會讓你進步,而不是泡在讀書指南上。

1. 給閱讀者立規矩

一個具有良好閱讀基礎的人,需要經受兩方面的訓練,一是主動閱讀,二是養成受教的美德。懂得主動閱讀的人并不少,然而擁有能夠受教的心態,在當今社會尤其稀缺,它指的是養成一種善意的、在知識層面與他人對話的心態。

閱讀就像游戲,是講規則的。你首先要明白任何論述(statement) 本身都帶有聲明(argument),這是什么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作者說的話表達某種觀點,這個觀點是否成立取決于作者給出的理由,也就是論據。

你在尚未決定是否同意作者之前,先要樂于接受作者的論述,也就是聽進去他在講什么。確認讀懂之前,暫緩評論。除非你聽清楚了,并且確定自己了解作者在講什么,否則不要回話。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閱讀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禮節。

只有在你充分確定自己理解對方之前。并且可以肯定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才有批評的權利。能就他人的作品作出理性的評論,也是學者的責任。

如果還沒聽對方說完就匆忙下結論,同意或反對對方的結論,那說明你還不算是一個好讀者。這里說的“好”,既是態度,又有技巧。咱們先說態度。

2. 受教的美德

在日常交談中,雙方必須都很有禮貌,才能進行下去。這里講的禮貌卻并不是社交禮儀,而是一種思維禮節,也是討論學問的規矩。如果沒有這個禮節和規矩,談話分分鐘都可能變成市井氣息的無端爭吵,談不上溝通。

夸獎一個年輕人,說他“孺子可教”,可見受教是種美德。一個懂得受教的人,會避免爭強好勝,即使他所面對的,是一群不能說話的人。養成善意對話的習慣,能讓你受益匪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幫助你習得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的能力。

把談話當作是戰爭的人,為了贏,不論自己對錯,都要反對。一旦想贏的沖動控制了你,你的心就無法平靜。

缺乏人文教養的人,可以受訓,卻不能受教。因此,最會學習的人往往也最懂得如何評價,一個擅長學習的讀書人,能對一本書提出回應,對于書中討論的問題,自有論斷,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一個好的讀者一定要熟悉辯論的原則,在辯論時既有禮貌又有智慧。詮釋一本書的過程是透過言語的媒介,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讀懂一本書可以解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認同。

資深讀者能精確地掌握文法、邏輯和修辭三種藝術。精通文法與邏輯,能幫助你完成相對容易的大眾閱讀。而要進階到更深層次的主題閱讀,就要講求修辭藝術。

進入這個段位的閱讀者,一定要能遵守一種禮節,不只是禮貌,還能有效地回話的禮節。

3. 掌握主題閱讀

資深讀者最常見的閱讀方式就是主題閱讀。這是一種有意識的、以尋求問題答案為目的的閱讀,對人要求極高。

在正式閱讀前的準備階段,讀者需要針對研究項目定制一份書單。開列讀書清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和一兩本核心書籍 (core readings) 的索引。瀏覽這些書的目的,是挑出與你的研究話題最相關的閱讀素材,圍繞主題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概念。

正式的主題閱讀大致分5步:

1)聚焦瞄準。從書單中提煉核心章節,重點閱讀

2)圍繞主題創建一套關鍵詞。絕大多數情況下,作者會運用特定詞匯詮釋觀點,你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詞匯找出來,并且給出你的解釋,或者說下一個規矩,表示在哪些特定情況下用某個你指定的關鍵詞。

3)建立主旨,提出問題。大多數作者都會針對問題提供回答,雖然他們不一定把問題寫出來。

4)分出議題的主次,整理出作者們針對某一問題的各種觀點。作者在寫作時未必是按照你關注的議題論述觀點,所以要靠你,把他們彼此支持或反對的觀點抽取出來,放到桌面上來對話。

5)分析各種觀點之間如何對話。這是學術訓練的階段了,你得能分清楚問題 (questions) 和話題 (topic),按照主題 (theme)尋找共通和差異。也就是說,找到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

為了達到閱讀的高境界,莫提默和很多作者一樣,認為在狀態方面,閱讀越積極主動,效果越好。

4. 真理往往藏匿于孤獨

人世間許多問題是無解的。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男人與女人、父母與孩子、上帝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人們研究的話題,卻沒有定論。

只要科學和哲學還在發展,人們就在對自然和社會法則、存在與演變,不斷提出新的理解。

如果你對這一切懷有深刻的好奇,那么你需要訓練自己辨別文字和文學、暢銷書和文學作品的區別。經典之作能幫助你把這些問題想得更透徹,因為它們的作者的思想比常人深刻得多。

我們所處的時代,信息都是發達的。然而卻只有很少人能判斷信息的真實性。信息只是表面的東西,最根本的是分析和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

有個自稱愛讀書的學生朋友,請我到他家,得意洋洋的展示塞得滿騰騰的書墻,我忍住沒笑,是因為他自以為的讀書指的是各類How-To指南,

如何成功 如何贏,如何成為blabla高手,

如何看透人 如何操縱人……

看得我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其實,當一個人天天想著“我如何變優秀”之類的功利問題,就已經進入了被洗腦的狀態,以為是給自己的腦子充電,其實全是水。

但如果能從這種思維中跳出來,去想想“怎樣變聰明,看清世界的多面”,你就能真正開始有效的思考,去學習如何讓自己保持清醒的方法。

當權威者指點你該往南走時,我建議你首先分析一下向北走的可行性。現在市面上有些成功指南聽上去勵志無比,讓你心情激蕩,卻凈是些高級的廢話

高級的廢話,指的是那些模棱兩可的事實。沒有確切解釋,你怎么理解都行。 可人們偏偏喜歡這種似是而非,一讀到這樣的話就奉若神明,以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要領。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智者,我能看懂這些東西并口若懸河的引述它,就顯得我境界比別人高。

成功人士也絕不是因為像他們在書里寫的那樣做才成功的。 你如果真的愿意自欺欺人,總是去看那些勵志名言的書并按書中說的去做,雖無危害,但也很難成功。

倘若你眼前看到的是熱鬧,那這就不一定是好的方向。

真理是安靜的,只有安靜的心能聽到。讀書啊,需要的是顆平常心。只有觸碰到真理,心里方得安寧。


朋友墨涵對這本書的評論簡潔到位:

“感覺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是講了如何交流和思辯,另外作者區分了為獲得信息的閱讀和為了增強理解的閱讀。”

有些書總結中心思想平淡無奇,讓人讀起來感嘆"道理我懂,寫這么多真浪費”,但思考過程卻十分深刻,表達也極具藝術魅力,讀起來獲益很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