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好友跟我談,她十幾歲的兒子有一次跟她分享自己在夏令營學習成長中,他感覺所學只有在夏令營環境中是有用的、輕松的、開心的,一回到家,就被打回了原形——習慣恢復拖拉、學習還是無聊、生活依舊無趣…
? ? ? 兒子說,再回憶起這所謂的夏令營,其實也是無聊、無趣的,同時讓他更無助…
? ? ? 那一刻,好友被兒子的分享擊中,陷入深深地挫敗與無力中,她坦言,她真的幫不上忙,她好自責!
? ? ? 沉默幾秒,我對好友回應:“親愛的,我明白作為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是一種什么感覺,也明白一個母親渴望孩子活得輕松、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可是,親愛的,我們在與孩子互動中,首先要學會看到,孩子,他其實是一個獨立、完善的個體。我們只是孩子的媽媽,并不是孩子的“智多星”。我們無需也無法每次都較真到要為孩子去“掃雷”,他或許需要的只是傾聽/傾訴,他并未期待父母為他做決定!而往往父母的這份“較真”里隱藏了父母自己的“需要”——例如,完美媽媽、無所不能媽媽、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自己是無力、無為的媽媽?。吹胶⒆硬婚_心就覺得自己一定要做點什么才對得起這聲“媽”)
? ? ? 可,當作為父母的我們有了這些“需要”,卻又自我滿足不了時,我們要么開始自我攻擊,就如現在的你,覺得無力、挫敗、當媽不合格、心痛、難過卻也無能為力;要么對外(孩子)攻擊,數落或埋怨孩子“你太不省心了。”“你到底要媽媽怎么做?”“你看看別人家…”等等。(其實這只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攻擊罷了,都是這個孩子的問題,讓我覺得自己好失敗。你依然接受不了你的失敗與無能為力…)
? ? ? 我想說,無論父母是哪種攻擊,孩子都是不會接受的,且很有可能會反擊:要么攻擊你就是無能的媽媽,幫不上忙;要么孩子會自我攻擊,我太糟糕了,總讓媽媽不開心…(唉,模式與父母何其相似…)
? ? ? 同樣,無論是孩子的何種攻擊,都不會有利于親子關系的靠近,反而更遠!
? ? ? 所以,出路就在:放下你“需要”孩子來呈現你完美/重要的“需要”!有時甚至可以跟孩子坦白:“很抱歉,兒子,媽媽很想好好支持你,可從目前來看,媽媽的嘗試(送你去夏令營),并未如你所愿,坦率來講,你剛才的這番話,讓媽媽有些自責與難過,因為這讓媽媽覺得自己沒做好,不過,這并不是怪你,是因為媽媽太想做一個好媽媽了,如果可以,你愿意再跟媽媽說說,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是可以支持到你的呢…”或者:“聽得出來你對夏令營有些失望,同時你也想讓現在的生活有所改變,坦率來講,媽媽想支持你,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媽媽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
? ? ? 當然,我明白,完全放下“需要”挺難的(無論是做“好父母”還是其他),因為人嘛,大部分時候都總還是生活在“需要”里的,有“需要”才顯得有“價值”嘛。
? ? ? 我聯想到有一次早上送女兒回老家,在車站,我跟女兒說:“寶貝,媽媽不回去,爸爸送你們回去,媽媽有空回去看你,好嗎?”女兒認真地看了我一會,高興地揚起小手:“好!媽媽拜拜?!薄且豢痰奈?,內心五味雜陳,我真切感受到,其實我好需要我的女兒:需要她帶給我的小甜蜜、需要她讓我體驗到我作為母親的重要與智慧帶給我的驕傲、需要她讓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朝氣……我看到我的好多“需要”,而孩子卻如此臨在、真實地回應我:“媽媽,我不為你的“需要”買單!”(至少,那一刻我有一絲渴望,女兒不用那么歡喜暢快揮手拜拜…)
? ? ?還好,我很感激自己這么多年的學習成長讓我擁有了敏銳的覺知力,才讓我可以在那一刻因為女兒真實與力量的表達,讓我再次明白:“沒有人有義務與責任為你的需要買單,除了你自己!”
? ? ?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今天我想說的是,請不要在親子關系中將自己的“需要”綁架在孩子身上,障礙自己也阻礙孩子去活出自己內在的真實與力量!
? ? ?保持覺知,看到“需要”升起,要么真實表達出來,同時放下“期待”!畢竟,成年人要為自己的需要負全責。你有表達的權利,別人也有不滿足的權利。要么,感激對方讓你看到你的“獨特需要”,然后想辦法去自我滿足,別在情感或道德上綁架對方,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