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該死的“經驗論”
姨媽家孩子今年高考。高考還沒結束呢,姨媽就開始忙前忙后的到處打聽最近幾年的熱門專業了。
那天一起出去吃飯,她一口氣列出十幾個專業,說這都是她這幾天打聽到的,近些年比較“火”的專業。她想讓表妹上師范,讓我也幫忙看看給表妹選個什么專業好。
當我問表妹自己想學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時。還沒等表妹回答我,姨媽便搶著回我:“她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她感興趣的東西將來也養活不了她自己。女孩子嘛,最適合讀個師范類專業。以后畢業了,就算她自己找不到工作。憑著我跟你姨父多年積累的關系,也能把她的工作安排好。將來當個老師,工作體面又穩定,每年還有寒暑假,這樣多好。”
說完她一頓,把矛頭立馬指向了我。
“你們這一輩人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年輕時找工作父母哪能幫上忙,都得靠自己。如今這些90后天天嚷著要什么思想解放,人格自由的,在我看來純屬瞎鬧。大人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都多,幫你們做決定還不是為了讓你們過得更好嘛。”
妥協正在毀了你自己
父母總是這樣,一面希望自己孩子出人投地,為自己爭臉,一面又想方設法用自己的“經驗論”把孩子牢牢鎖在自己的可操縱范圍內。子女之所以一次次能被父母套路,一是因為本身沒有掙脫父母約束的魄力跟勇氣,二是對于自身能力的懷疑。
擺脫父母管制,按照自己想法選擇生活。雖然誘惑力很大,但同時也意味著自己需要承擔的風險成本會隨之加大。現在很多年輕人從小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事事依靠父母的習慣早已深入骨血。如果把違背父母意愿,自己選擇人生,比作是一場會有輸贏的賭博,子女還真沒幾個敢在開賭前拍著胸脯向父母保證自己能輸得起。
年輕一代雖說在長大,但也只是衣服的尺碼在變大。其潛在意識實際上從來沒有得到過成長,思想也未曾走出過父母為之創造的“舒適區”。本該獨自面對的困難,一次次被父母分擔,本該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總是被父母幫著化難為簡。時間長了,自我思考能力逐漸喪失。等到了人生岔路口,需要選擇人生方向時,作為最有決定權的人,跑去父母那里尋求幫助的行為也不足為奇。
雖然長大后的自己心中所想跟父母的想法早已千差萬別,但因個人能力有限,又缺乏甩開膀子自己干的決心。最終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了父母為自己選擇的路。
所謂的“安穩”只是“躁動”的催化劑
于外人而言,這條長輩們處心積慮為你安排好的人生進階路,是讓你提前過上安穩日子的捷徑。但對你自己來講,這條路的盡頭到底是金碧輝煌的宮殿還是滿是淤泥的沼澤,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我初中酷愛看小說,初三時寫過詩,后來還嘗試過寫小說。雖下筆狗血,但文章框架很清晰。從初中一直到高中畢業,雖然語文課很少聽,但每次考試,語文成績卻是所有學科里最好的。
一直想著以后學個跟語文沾邊的專業。在高考完填志愿表的時候,當家里長輩問我:“你覺得,你想選的專業以后能讓自己找到什么樣的工作?”我說不出來,又沒膽量跟長輩抗爭,最終還是選了個將來可以靠著長輩關系找到工作的專業。
上大學之后,跟一群同樣聽從長輩安排報了這個專業的同學一起庸庸碌碌的混了4年。等到大學畢業,就業問題橫在眼前,我突然慌了。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專業可以找到什么對口工作,只能跑去求助曾經讓我選了這個專業的長輩。
長輩們大費周章的把我塞到了跟大學專業對口的國企。我本想著隨遇而安,過這種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只是沒出半年,初上崗時的激情就已經被自己本就不感興趣的工作消磨的所剩無幾,生活的熱情也消失殆盡。眼看著別人把生活過成了詩歌畫,而我卻過成了一潭死水。
天天想著逃離現在生活的我,通過一次偶然機會,參加了個網絡寫作訓練營。課程激發了我寫作的欲望。近兩個月,堅持每星期發篇原創文章。雖然個人的公眾號做的不溫不火,寫作平臺的首頁投稿也屢屢被拒,但為了寫出好文章天天苦思冥想的自己,感覺到了從沒有過的生活動力。通過這段時間的寫作,我居然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
最怕你有了路標還要走錯的路
表妹和我是現在大部分年輕人的縮影。因自己沒有下注的決心,只能一次次按部就班跟著長輩的計劃走。就這樣,大學選了長輩認為將來找工作有優勢的專業,工作又靠著長輩關系去了名號響亮的單位。這種選擇的最終結局逃不過你自己一肚子苦水無處吐,幫了忙的長輩還嫌你不懂得知恩圖報心里膈應的要命。
雖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絕大部分時候卻是聽了老人言,“虧”也沒少找過你。
年輕人真的沒必要因為家里長輩的幾句話而感到慌張。路標不是一開始就有,總是有那么幾個人走過彎路,才能有路標。就算真走錯了,換條路走就是了。年輕就是你最大的資本,只要你還肯折騰,有的是機會翻盤。但如果有了路標,你還是執意要走已有標示的錯路,那就真是無藥可救了。
既然已經平凡的長大了,為何你還要選擇平凡的老去。平凡的老去只是長輩希望你活成的樣子。他們已經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活成了你不喜歡的樣子,除非你想活成他們現在的這個樣子,否則你就趁早下注,大刀闊斧砍出南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