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上,收到了CFA協會發來的郵件。還沒打開正文,就看到摘要里面的“Congratulations”,心里頓時狂喜,我知道,一定是過了!從2017年1月開始學習,6月考一級,今年6月考二級,我的CFA之路已經走了一年半。如果明年能夠通過三級,我就可以順利出坑了。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CFA(特許金融分析師),有著各種高大上的傳說,全英文的,特別難考,至少三年才能考出來;是培養基金經理的,全中國只有2000+CFA持證人,收入特別高;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倡導的,等等。傳說中的難度嚇倒了我,一直沒有去考。后來,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CFA的含金量有多少”,眾多考過的人給了回答,才讓它在我心目中褪去光環。把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回答綜合起來,有這么幾個結論:一,證明了你夠認真地完成了系統的金融學習。在兩到三年的時間里,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建立了初步的金融框架。當專業的金融人士看到你的證書時,知道他跟你有共同語言,可以跟你聊。二,很多很牛的基金經理其實并沒有考CFA,他們可能是名校金融專業畢業,也可能是在投資實踐中特別厲害。但是,從CFA持證人的行業分布中來看,確實在資產管理、基金管理這個領域中占比較高。打個比方,最牛的大廚不一定有廚師證,但是很多廚師都有廚師證,想要做廚師,考個廚師證是有用的。三,CFA證書只是一塊敲門磚,持證人的收入有高有低。四,關于考試難度:一級和二級都是選擇題,三個選項中選一個,內容并不是特別難,只是用英文考,讓它看起來比較難。其實,咱們中國人特別擅長英文的閱讀理解,一道題長度的英文閱讀并不是特別難,讀幾道題,習慣了就好。
因此,要不要考CFA,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它對你有什么用?想明白這兩點,其他的并不重要。對我來說,個人的財富管理、機構的資產管理,都是我想做的。CFA能幫助我建立系統的金融框架,打開一雙透視的眼睛,像X光一樣看到金融產品內在的邏輯,而不是浮在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