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 責任? 創新
——考察臺灣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所思
時間:2017年11月15日
一、今日考察之要點:
參觀考察臺灣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聽取學校林進山校長介紹,觀摩戴玉婷老師語文課及交流,兩岸校長就傳統文化進行交流座談。
二、學習收獲與反思:
今天我們一行走進臺灣政治大學,穿過古樸厚重的政大校園,我們來到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門前,林進山校長帶領幾位主任已在門口等候,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臺灣同胞的那份虔誠和熱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致教育學校的醒目大字,以及多元、優質、創新的辦學理念。在林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學校校園,初步了解了學校的發展及概況。這所創辦于1960年的學校,已走過了近六十年的歷程。學校有政大的濃厚底蘊,有多位校長的精心運作,特別是自2014年起,在林進山校長的帶領下,學校提出了“實踐三好校園,建構品德田園”的愿景,立足真善美教育,倡樹良心、良知、良能,培養孩子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努力建立精致教育學校,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未來人才。一上午的時間,帶給我們的是對實小人的敬佩,對學校發展的思考,對精致教育的感慨,對本土傳統文化教育的感動。
1、心中有情懷,辦學就有動力。
林進山校長為我們講述了臺灣校長的選拔、培養、歷練的過程,讓我們感受到臺灣校長不容易,但是這種機制背后折射出的是臺灣對待教育的慎重,因為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這種機制下,校長才能夠自我加壓,成為多面手、萬事通,才能帶領教師們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從林校長身上,我們體會到的是一種教育的情懷,這種情懷是一種執著、堅持和自信,我想任何一所學校的校長,只要心中有了情懷,辦學才會有動力。
2、腦中有思想,學校就有方向。
林校長曾在三所學校任教,面對每所學校不同的基礎和現狀,林校長都能從中找到發展的落腳點,進而確定學校發展的方向,打造一校一品,這些首先來自于多年教育的歷練和自身教育的思想。一個沒有思想的校長是無法帶領學校走遠的。基于政大實小的現狀,林校長確定了打造精致學校的辦學方向,并精心創設每一個教育環境。建立良知、良心和良能校本課程,創設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三好實踐校園,發展藝術特色,建立品德田園、屋頂品德教學園,以形塑品德教育學校等等,他們正在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思想。
3、腳下有行動,教育就有品質。
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臺北市立北政國民中學蔡來淑校長的報告指出,他們以學生為中心,以素養為導向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基于現實生活的課程創建和回歸學生實踐體驗的策略。林進山校長重點介紹了“小狀元會考”,民間教育基金會倡導,儀式感濃厚,家長傾心陪伴,人人參考,張榜戴狀元帽,從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民風的底蘊,家長的參與,社會的共識,這些都是傳統文化教育最實實在在的東西,震撼人心。從臺灣的語文課堂中,我們也感受到以文化人的濃重色彩,德育元素、生活氣息、探究味道、協同精神充分體現,更重要的是一篇文本6課時的學習,慢中求實,內化為基,這也是實實在在的教育。
面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該有擔當之心,有教育之情,能創新思維,能踏地而行,這樣才能成就每一個生命,幸福每一個家庭,造福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