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跨度超過一個世紀,就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百歲老人對現今的世界總會感覺慢半拍,聽他們聊起他們所熟悉的世界時,我們又似乎徜徉在歷史書里。
我們看到的事物,并不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它呈現的只是時間打磨后的樣子。就像,去巴黎圣母院瞻仰,大部分是因為雨果《悲慘的世界》激起好奇心,然而所看到的圣母院以及周邊的布置只有和腦海中的場景想補充才會有想象中的圓滿。但是始終,幸運至極,可遙望她的前世,參與她的今生。
12世紀和13世紀巴黎圣母院的還原圖
在巴黎圣母院地下還有個博物館保存著圣母院的考古群,也正是對這些古老的城墻或者石蹲進行研究,使得專家獲得第一手資料還原當時的場景。
很久很久以前,圣母院周邊仍是大片的農田,一片恬靜鄉村的感覺。
le pont au change
哪怕是今日漫步的塞納河畔,也是經歷過不少變遷。看著這2幅還原畫,17世紀,19世紀,可也有滄海桑田之感。
巴黎的味道在于她的故事。有故事的人或者城市都別有韻味,不經意間都能發現她隱藏的驚喜。
路名
在沒有路名或者門牌號的年代,一小小的圖形就可以告訴你到了誰的底盤。在那個競爭還不那么激烈的時代,簡單,形象,通俗易懂就是營銷的本質。
那是不是也是當時的一種時尚?
圓形劇院,洗浴中心
說巴黎浪漫,巴黎人會享受, 巴黎的生活很精致。實則會享受的基因幾百年前就有了,那個時候的巴黎還不叫巴黎,她叫魯特西亞(lute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