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自己的血型、星座,但是你知道自己的學習類型嗎?
今天Alisa 給我們上了一節關于learning style 的課,對于學習類型又有了新的認識。
先看她讓大家做的這個問卷
對于幾個術語需要解釋一下,visual learner (視覺學習者)主要是通過眼睛觀察來學習(By watching )。Kinaesthetic learner (動覺學習者)需要實際操作或小組討論來學習(Mostly by doing )。Auditory learner (聽覺學習者)主要靠聽獲取信息(By listening )。
我最后這三項的得分分別是30、29、29,這個結果表明我是非常balanced 的mixture,即典型的混合型學習者,這樣的學生在課堂的各個環節表現都比較一致,不會有特別的傾向。那么有特別傾向的三種不同學習類型會有什么區別呢?就拿問路來說,視覺學習者喜歡看地圖或者讓別人寫下路線,而聽覺學習者更傾向于別人口述路線講給他們聽。
在課堂上怎么兼顧到不同類型的學生呢?Ailsa給我們舉例說明了一下
如果你想教單詞hippopotamus ,對于視覺學習者,最好給出一副圖片,并板書出來。聽覺學習者可能更喜歡口語上的解釋,并通過口頭對話記住它。動覺學習者需要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匹配。
我們經常講“因材施教”,可是按照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出快慢層次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嗎?校長天天教育我們備課要“備學生”,我們又是怎么備學生的呢?我們了解過學生是哪種學習類型嗎?我們備課時考慮過要用不同的方式給不同學習類型的孩子準備不同的活動嗎?當你看到有的孩子頭也不抬貌似沒有認真聽講,你是不是知道他其實是聽覺學習者呢?一些孩子擺弄東西甚至轉筆轉課本或者左顧右盼的說話,可能你會認為他在走神壓根就沒聽課而火冒三丈,實際上這是動覺學習者的正常表現。
為了讓我們更深入直觀了解不同學習類型,我們有了下面的活動
兩個人一組,每個人有五張紙牌,三個別針,五枚硬幣,從這些物品中任意選出七件,任意排成一排,然后用紙蓋住。
第一步,掀開紙,讓同伴看一眼,然后蓋上,同伴根據剛才看見的順序,擺出一排,看是否一樣。這是視覺學習者喜歡的學習模式。
第二步,用紙掩住,念給同伴聽,然后讓同伴嘗試排出一樣的物品和順序。這個就是聽覺學習者所擅長的模式了。
第三步,讓同伴閉上眼睛摸,再試著擺出。典型的動覺學習模式。
通過這個游戲我更加體會到每個人的認知過程是不一樣的,所以高效的課堂應該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習者的需求,尤其是新授課,在備課時應該設計多重活動照顧到所有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備學生”,名副其實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