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講解“如何寫作”的書里詳細闡述“如何閱讀”,也很少見講解“如何講話”的書里詳細闡述“如何傾聽”。可是,沒有有效的輸入,怎么可能有有效的輸出呢?
為了學會講,要先學會聽
不妨觀察一下,正如那些優秀的作者肯定是優秀的讀者一樣,那些優秀的講者肯定也是優秀的聽眾。優秀的作者一定有系列的屬于自己的方法去獲取有效信息,進而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而優秀的講者也一樣,他們一定早已掌握聽的技巧,并且諳熟其中的奧妙,乃至于他們不僅自己可以通過高超的傾聽技巧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運用同樣的技巧及其領悟向聽眾有效地傳遞信息。
在計算機編程領域中有個著名的術語,叫“Garbage in, Garbage out.”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大腦和電腦一樣,進來的全是垃圾,出去的只能是垃圾——顯然,就算處理能力很強,也不是所有的廢物都可以重新利用的。從來沒見過哪一本寫作書籍或者演講書籍里提到計算機這個“八桿子打不著”的領域里實際上有一個如此精妙且有用的信條。?
正如很多人不會寫的根源在于他們根本就沒學會讀一樣,很多人不會說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從來都沒真正學會聽。
證明他人錯誤≠證明自己正確
。站在臺上的講者是立足于即將要講的話題專業知識領域,或者換個說法,你能站在臺上也就有一定的“權威”和專業度。但是請注意,對于去提一些專業性為難聽眾的問題一定需要慎重!你需要做傳播知識或者鼓動聽眾的講者。如果為了表現你自己——這樣的講者通常不被聽眾所喜歡和接受。
。我自己做過無數次實驗。我認為“聽眾正在使用的產品質量是有問題的/而我的現在的同款產品是優于聽眾正在使用的產品品質”。起碼有以下三種方式向聽眾表達我的觀點:
1.先證明“為什么產品質量是有問題的”,再講解“為什么我的產品優于同款產品”;
2.先講清楚“為什么我的產品優于同款產品”,而后再證明“他們正在使用的產品質量是有問題的”;
3.只講“為什么我的產品是目前選擇中最好的”;
盡管暫時無法通過大數據或者實驗證明,但聽眾給我的反饋。第三種的接受度至少比1.2種要多出10%的聽眾認可度。
這是王佚持續記錄有趣成長的第80天。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推薦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