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
內容簡介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讀而思
很多人知道小說的主人公徒步87天,行程627里,為了給老同事奎妮一個活下去的信念。但是看完本書,我看到的卻是關于救贖、關于釋懷的故事。哈羅德用身體進行著對好友生命的祈禱,無形中也用心靈完成了與家人的和解。在尋找本市最后一個郵筒的途中,他遇到了一個加油站女孩,她說:“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薄叭ソ佑|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事情?!?這兩句話明面上是對哈羅德拯救奎妮的鼓勵,實則是對他在朝圣途中與家人和解的昭示。
1、與父母的和解
年輕的母親早早嫁了人,父親戰前是個好丈夫,回來之后就變得性格孤僻暴躁,成了酒鬼。哈羅德的出生也成了年輕母親的負擔。小小年紀的他,就學會了以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來安身立命。所以哈羅德雖然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父親不喜歡他吃東西發出的聲音,甚至在哈羅德的記憶里他從來沒有抱過自己。母親離家出走以后,家里的阿姨換了一個又一個,那時他總是一動不動的趴在床上,想著是不是自己越不動,越有機會死去。哈羅德剛滿16歲,就被父親趕出家門,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小時候父親跟自己的種種不快,現在都像印在腦海里總是忘不掉。對于離家出走的母親,哈羅德從來沒有跟妻子提過。但是他腦海里也有跟母親溫馨的場景,比如他在家扮父親的樣子逗母親樂,母親清脆的笑聲響徹整個房間。父親老年癡呆之后,莫琳聯系了一家療養院把父親安頓好,哈羅德也很少去看他,直到父親去世。
雖然父母已經不在,關于過去的童年也無法彌補,但是敢于去正視和他們的關系,并試圖去理解,這讓哈羅德多少有些安慰。
2、與孩子的和解
兒子曾經是他們的驕傲,聰明、興趣廣泛,但是就在哈佛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并一度患有抑郁癥,對藥物和酒精上癮,年輕的他在一次服藥醉酒之后自殺身亡。是哈羅德把他從院子里抱進屋里,這個場景一直在他腦子里閃現,無法忘懷。哈羅德一輩子低頭,避免與別人沖突,而兒子卻總是下定決心和他斗一斗。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推開父母,離他們越來越遠。當戴維終于永遠地拒絕了他們的照顧,他們不得不艱難地去適應。
關于兒子戴維的回憶有這么幾個畫面:第一個是戴維6歲時在海里差點被淹的畫面。戴維六歲的時候跟他們到班特姆玩,戴維在海里越游越遠,妻子莫琳越喊,兒子的身影越小。哈羅德跟著莫琳來到水邊,停下來解鞋帶,正要把鞋脫下來,一個海上巡邏員邊跑邊脫掉身上的T恤,沖進海里把戴維救了回來。之后莫琳一直責怪哈羅德:“為什么當唯一的兒子溺水的時候,你還停下來解鞋帶?”。后來哈羅德自己分析,解鞋帶,是因為害怕用過所有借口以后,最終還是沒法成功把孩子救回來。多年以后,兒子被問起為什么在海灘不停下來,卻說“我也不知道,反正已經出大麻煩了,就這么待著好像比回來容易一點?!彼ㄒ坏膬鹤?,沖到海里尋求解脫,然后多年以后叫他走開。這個時候,兒子抑郁的特質已經顯露出來,但是身為父親,卻沒有給兒子及時的關愛。第二個是戴維一直想養一只小狗,他們卻不讓養的畫面。在哈羅德朝圣的途中,遇到一個跟兒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和一條小狗,哈羅德帶著小狗和小男孩,仿佛了結了一個心愿。第三個是莫琳與兒子非常親近,兒子卻與自己非常疏遠的畫面。父子之間的情分越來越淡,甚至戴維對著父親就沒法好好吃飯,而莫琳與兒子的親近,似乎讓兒子跟自己更疏遠。第四個是兒子第一天上學不想去卻沒有得到安慰的畫面。小戴維沒有眼淚,也沒有死死抓住爸爸的褲腳。哈羅德很想安慰他“是的,生活就是充滿了令人恐懼的未知”或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或者不說話直接將戴維攬入懷中。但是,他什么都沒有做,他童年渴望得到父親的擁抱也沒有給同樣渴望擁抱的兒子。
通過戴維對兒子的態度,我看到了父母對哈羅德影響,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仿佛讓哈羅德成了父母那樣的人,他抗拒,但又無能為力。同時,如果他的母親不離家出走,給他相對幸福的童年,我想他的性格會完整很多。所以,一個家庭中,母親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女性要注意這一點。哈羅德對于兒子的離去和妻子在兒子離開后對自己的漠然,一直是他的心病,他愧疚、自責,所以也很難開心起來。但是通過這一次徒步,他看到了更多復雜的人生,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他也開始慢慢原諒自己,不再糾結回不到的過去。
3、與妻子的和解
妻子總是抱怨自己,抱怨哈羅德在兒子小時候沒有抱過兒子,抱怨哈羅德跟奎妮親近。兒子去世之后,妻子變得寡言,甚至搬出來單住,每天都把兒子的房間打掃的一塵不染,仿佛兒子明天就會回來。在哈羅德告訴他自己將要徒步去貝克里的時候,莫琳說:“你不可能治好別人的癌癥,除非你是個醫生,而且你連切個面包都會弄的一團糟。都已經65歲了,平時走的最遠的路也就是去取車而已?!笨墒钦f這話的莫琳,在剛結婚時,可是美若天仙的人兒啊。那時的莫琳會在裙子扣眼里插一簇小花或者秋天的黃葉,如果裙子沒有紐扣,就會將小花穿過頭發,讓花瓣落在秀發之間。戴維還沒出生時,她在院子里種滿蔬菜,每天都在釀酒廠前面那個拐角等哈羅德下班,他們一起散步回家,有時會在海邊停下來,在碼頭看那些小船。她用壞床墊拆出來的布做窗簾,剩下的料子還會給自己裁一條裙子。她會去圖書館找新菜譜,做砂鍋,咖喱,還有意大利面。他們在院子里喝著姜味的啤酒,看著頭上的星星,他閉上眼睛,仿佛能聞到她身上傳來的甜甜的香氣。
兩人的沖突主要是因為兒子。男人對于初為人父會有負擔心理,而女人身上的母性來的特別自然,仿佛一直以來都有另外一個女人在她身體里等著,隨時準備出現。在戴維嬰兒時,莫琳把他裹得嚴嚴實實給哈羅德抱,哈羅德說嬰兒最喜歡媽媽抱,當時莫琳聽了還微笑著把頭靠在哈羅德肩上,而多年以后又成為她憤恨埋怨他的源頭:“你連抱都沒抱過他!他整個小時候你幾乎都沒怎么碰過他!”在莫琳懷著戴維的時候,她的父親去世了,但是那時她還愿意相信他,相信哈羅德可以給她一切她想要的東西,但是現在他明白了,是“父親”這個身份成了他最大的考驗,也促成了他的失敗。兒子不幸去世之后,兩人之間培育了二十年的沉默與距離已經太深太遠,連老生常談都感覺空洞,直指人心。兩個靈魂之間的裂縫好像無法彌補。
在哈羅德徒步這段時間,莫琳也在反省自己,從對哈羅德抱怨變成想念,從反對到支持,最后是happy ending,兩人在貝克里的海邊再次牽起對方的手。
和解,不是低頭,不是求饒,不是卑微,而是寬容,是放下,是釋懷。表面看似平凡不過的生活,實際上卻藏著諸多的黑暗與磨難。你我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