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這個東西,不會隨你的意愿而拉長變短,我們要么把它消費掉,要么拿它來做投資。既然這樣,我們應該如何來分配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呢?
這個問題,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也就是用在了對未來的投資;對于上班族來說,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這是對現(xiàn)在的一種投資;對于退休的老人而言,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休閑上,他們消費著自己晚年的時光。
就上班族而言,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用來消費。畢竟上有老下有小,肩上還背著上百萬的房貸。很多了上班辛苦了一天,下班之后唯一奢望的就是好好吃一頓,然后靜靜地待在電腦面前追劇。周末再找個地方逛逛,或者和朋友聚聚。這也合情合理,不管怎么說,我們好好工作了,已經履行了我們的社會責任了。下班之后的時間難道還不允許我們自由放松嗎?
小時候的社會教育我們要長大了要做科學家,要做文學家,要做各種各樣的家,反正就是要干出一番事業(yè)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現(xiàn)在我們長大了,漸漸發(fā)現(xiàn)不是每個人都非得去當各種家,我們往往變成了泛泛之輩,成了所謂的“大家”。凡事看大家怎么做我們就跟著怎么做,大家是怎么樣的人我們就做怎么樣的人,大家的人生活成什么樣我們就活成了什么樣。我們漸漸地被這個社會教育成要在這種平凡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
不過意義不意義的其實也沒什么意思,想得多了反倒把自己逼瘋了。做人嘛,開心最重要了啦。所以把下班后的時間用來消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自己開心,應該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但在這個社會上,總歸有那么一群自認為是社會的精英,看不慣別人比自己活得開心。其實他們就是心里不平衡而已。他們發(fā)現(xiàn),那些學識、收入不如自己的人,卻往往活得比自己開心。于是他們就編出各種雞湯,鼓勵大家去學習,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為這樣才是社會進步的方式。而本質就是精英們的嫉妒心和大部分人的虛榮心作祟而已。
然而有那么一部分人,他們不滿足于現(xiàn)狀,他們愿意將一部分非工作時間拿出來做投資,犧牲當下的消費,以獲得將來更好的消費。不過這種人可能永遠都不會心安理得地消費時間,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沒有自足的時候,除非等到哪一天他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追逐的只是一種虛榮心而已,這種虛榮心不是被別人逼的,而是深耕在自己內心深處,成長在潛意識里面的一種思維模式而已。
所以我覺得在開始考慮投資之前,就應該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否則將會永遠投資下去,失去了消費的最佳時機,最終發(fā)現(xiàn)守著碩大的金山卻沒有一片風景。
啊,目標,這又是一個多么值得研究的話題。暫且不說,先假設我們已經定好了目標。那么我們對于不遠的未來的局部最優(yōu)解應該就是以這個目標為導向的。由于目標有各式各樣的,所以應該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假設我的目標是在3個月之后參加系統(tǒng)分析師考試,在6個月之后參加FRM考試。那么我就需要在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去規(guī)劃我的時間。預計每天需要1到1.5小時的時間用來學習,那么剩余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娛樂了。在這剩余的時間里面,我應該選擇哪種消費方式能達到最大的收益呢?這就需要結合我的主客觀因素來考慮。
這里很多人都會陷入一個陷阱,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實際的經歷過程中,我們往往會覺得用來消費的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好像比實際的要短,而用來投資的時間則相反。這就需要我們去多練習實踐,慢慢地糾正自己這種不合理的想法。相信,這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