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實在」的意義?;蛘哒f是,「絕對真實」的意義?
真實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
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嗎?
我們能準確的與這個世界交互嗎?
我們能正常的與他人交流嗎?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絕對真實」,這些過程會出問題嗎?
……
我們用數學,來回答這些問題,看完這篇,以后就可以用數學來思考個別哲學問題了。
我們假設,或是存在一個「絕對真實」,它產生了我們所知的物理的世界。而我們,則通過各種感官——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感知這個世界。如此,我們獲得了對世界的認知。
我們將上面的過程拆解開,其實它有兩個轉換的過程,這里稱之為「變換」。
數學上可以用下面這個公式來表達,R代表絕對真實;M代表R「產生」物理世界的過程,此為第一個變換;Vi代表我們感知世界的過程,此第二個變換。這樣我們就得到了Ti——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我們用乘法表示這個過程,這與線性代數中的線性變換相同。形象的說,就是依次的,從右到左,執行這些變換。
好的,我們現在可以來回答開頭的問題了:我們能準確的與這個世界交互嗎?
這個問題在于,我們只能知曉我們的知覺,我們不知道真實的世界,R,是怎樣的,那我們如何準確的作用于這個世界呢?
我們假設,我們人類有兩套系統,一套,是前面說的,知覺系統,可以產生Vi的作用,那么還有一套表達系統,Vi(-1),是Vi作用的逆。**一個智慧、理性的人**,可以將輸入的東西準確的反饋出來,也就是:V*i*(-1).Vi=1
把上面的Ti帶入,我們又得到了:
所以,一個智慧、理性的人,可能是可以準確作用于這個世界的。
我們來回答下一個問題:我們能正常的與他人交流嗎?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你能知曉別人的認知嗎?我看到的「紅色」,與你看到的,究竟是不是一樣的?還是只是一個公認的約定嗎?
這里用前面的方法來分析之:
我們將原先的作用,重新作用到原來的Rw上,便得到他人對你的言語之理解。
一番推導之后,有這個結果:
對,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順暢的溝通,不用考慮絕對真實的存在。
這是非常符合直覺的結果,用一位物理學家的說法——「它必須是對的」。我們可以在網上聊天,可以通過0101的數據來交流,都仰賴上邊的過程。
不過這里還有一些問題,會引發一些更深層次的討論,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