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唯文化永存不朽——鬼谷老尤談生活

假期天氣不錯,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節前就計劃好了行程,陪家人來一場短途旅行。

最終選定了洛陽龍門石窟和國花園,這兩個具有代表性和季節性特征的景點。

早上6:20就啟程了,幾個小時的車程終于趕到了龍門售票中心

票務中心滿滿地都是人,排隊買票的過程中,抓拍了兩位外國小美女,樣子很可愛

簡單科普一下洛陽及龍門的歷史淵源: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多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與龍門山對立,伊河從中川流而下,遠遠望去就像天然的門闋,因此得名“伊闋”。隋煬帝遷都洛陽,宮城城門正對伊闋,君王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伊闋又被稱為“龍門”。

洛陽有三絕,其中第一絕就是龍門石窟,第二絕洛陽牡丹,第三絕洛陽水席。

還記得中學歷史書中有學到:洛陽龍門石窟、山西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成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呵呵,看來中學歷史還沒有完全還給老師~~~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佛身通高17米,據說歷時24年才修建完成,用工人數達到80萬,真可謂是一個超級浩大的工程。從這個地方可以感受到當年北魏、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的興盛與發達,這樣的巨作若非帝王意愿、國家意志那是根本無法做到的。

你想啊,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之多,換做個人或組織單是這個雕刻師傅的工錢都是一個巨額的開支根本無法承受,呵呵,說得有點俗氣了,但是很現實。我想在當年如此大的工程絕對也可以稱之為國家級工程了,就如同我們當今的三峽大壩、南水北調。

在這里一直有一個很好奇的問題:為什么當年國家會花費巨資修建大佛,到底用意何在,原因何在?

這個問題想了很久,讓我想起了大唐玄奘西行的故事,剛好處于同一時代,因此想到了三大原因也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1.政治目的:佛教的教義讓人在精神上有了寄托,不再那么焦躁不安,思想開闊,內心平和,最終起到鞏固政權的作用。看淡功利,看破紅塵,與世無爭,很多的人被佛教教化之后內心沒有了爭斗,自然少了叛亂了和紛爭。我想古代的君王也有部分正是看重了這樣一個作用,才會舉國家之力,弘揚佛教文化和教義,當然不排除有很多古代君王只是單純的喜歡,并把它當作一種信仰。(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2.經濟興盛的必然結果。當年的大唐是東方經濟中心,來自世界各國的使者都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大唐貿易經商。當年大唐盛世經濟繁榮,人人安居樂業。

當大眾的物質生活富足的時候,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會變得更加的迫切,此時佛教從西方慢慢地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弘揚開來,佛教滿足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蓬勃發展那是自然的結果。(值得慶幸的是:當年的民眾沒有智能手機,如果有手機估計大家都在忙著刷微信聊天,雕刻師傅估計也無心雕琢佛像24年,那也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級藝術寶庫了,哈哈,開個玩笑)

3.民族大融合的產物。通過導游的用心講解能夠依稀的看出始建于北魏時期和隋唐時期的佛像服裝是有明顯差異的,北魏時期的佛像有很明顯的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征,唐朝的佛像服飾已經明顯被漢化。

佛像都在逐漸的被漢化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要輕視這么一個小小的改變,這其中彰顯了民族文化的巨大力量。回顧漫長的歷史長河,這些文化和宗教的瑰寶經受1500年的歷史沖刷依然保存完好,1500年之中多少英雄豪杰,風流人物都已經化作風塵,安息長眠于歷史長河之中,唯有它還在,唯有思想文化依然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沐浴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

看清楚了這些,人生也會變得更加坦然,所有一切終將逝去,唯文化永存不朽!!!


伊河下游的濕地公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風,沒有方向的飄蕩在世界各地;雨,伴著沒有方向的風消隱每地。 每一絲雨都是多情的,多情到觸碰到它的那一瞬間,指尖的...
    狂飲鴆迷戀閱讀 396評論 0 6
  • http://usauk1776.weebly.com 夏蜂+ayami https://www.plurk.co...
    亞瑟的馬麥醬閱讀 497評論 0 0
  • 不知道經歷了什么,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今天的我可以這么云淡風輕這么灑脫。 雖然遇事依然又急又躁,可是不知道為什么面對...
    亖夢閱讀 51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