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個段子:
兩個男人在聊天。一男的說:“我家媳婦可能干了,會賺錢、會自己開車、會打扮、會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喂孩子、管孩子、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自己逛街等等,啥都難不倒她!”
另一個男的回答:“像你家媳婦這樣的人,在我們村里那叫寡婦。”
聽起來挺好笑的,可是細細品味,才知道,原來這是多么痛的領悟。
在農村,類似的“單親家庭”比比皆是。丈夫為了掙錢養家糊口進城務工,拋下妻子兒女待在農村,守護著祖祖輩輩留下的一畝三分地。妻子要務農、要洗衣做飯、要管教孩子、要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甚至要照顧公婆,總之,妻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多功能全自動的母親,而丈夫,除了逢年過節,平時基本上極少回家。
孩子的教育全然落在母親的身上,而父親,變成了一種敬而遠之的稱謂。這種“喪偶式的育兒”,不用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多大的影響。
2
曾經聽到一些母親總是在抱怨自己的辛苦。
“我白天要上班,要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晚上回到家要做家務,還要督促孩子寫作業,整天活得像個機器人。”
我說:“你就不能讓孩子的爸爸接送孩子,讓他給孩子輔導作業嗎?”
母親難為情地回答:“他哪里會呀?整天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別說給孩子輔導作業了,孩子見了都怕他。”
母親的話讓我哭笑不得。
曾經也聽到一些父親在埋怨自己人生的艱難。
“我每天那么拼命,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為的就是不想丟掉這份工作。”
我說:“你每天都那么拼,那你有陪陪孩子嗎?有給他輔導輔導作業,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嗎?”
父親不以為然地說:“我每天早出晚歸的,哪有時間啊,晚上要陪客戶,周末要么加班,孩子是事兒全是他媽管。”
父親的回答像一根針,扎進了我的心。
前者是關系裂痕,不負責任,后者是生活緊張,缺失責任。
父親可以忙工作,可以忙生活,可以不用陪孩子,甚至可以不理孩子。說到底,這是父親的不負責任,是一種“只出精子,不出精力”的不負責任。
在孩子那里,父親就是甩手掌柜,而母親才是真正的教育陪伴者。
毋庸置疑,一個缺乏父愛的孩子,他(她)的人生是多么可怕的。他(她)會焦慮、自卑、懦弱、暴躁,會喪失斗志、精神貧瘠,甚至會心理畸變。
因為缺乏父愛,所以人生失色。
因為得不到父親的陪伴,所以收獲不到愛。
馬英九說過,父親是一個銀行,發行的是知識,收獲的是愛。
當存款豐富的時候,陪伴就等于知識,父親給予孩子陪伴,必然會收獲到孩子的尊敬和關愛;當余額不足的時候,孩子必然會在心里多了一層芥蒂,等到父親年老的時候,收獲就不是關愛,而是孤獨。
連明星都上《爸爸去哪兒了》講述陪伴孩子的故事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陪伴孩子,那些不陪伴孩子的父親,后來都怎么樣了呢?
3
我有一個朋友,在父親六十大壽的時候被姐姐的電話“轟炸”回來。
壽宴上,一大家族喜氣洋洋,唯獨朋友坐著老玩手機。
不久,風云突變,父親終于看不下去,大拍桌子罵道:“老子今天過生日,叫你回來是為我高興的,不是回來看你玩手機的。”
大家都被嚇到了,啞口不言,想不到朋友氣沖沖地頂撞道:“你的生日就可以大老遠的把我呼回來,我的生日你有陪我過過嗎?從小到大,你的時間都花在工作、酒桌、KTV上,你有管過我嗎?你敢說你真正地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嗎?”
朋友的話如寒風凜冽,把原本滿懷喜慶的場面刮得靜謐不歡,而父親,此刻呆若木雞,坐在椅子上開始反思自己。整個壽宴,最終不歡而散。
是啊,世界正在偷偷懲罰不陪伴孩子的父親。孩子小的時候,你不陪孩子,等到你老的時候,你也會受到不被陪伴的懲罰。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談到父親的責任時曾說:“作為男人,一個父親不僅僅是讓一個孩子來到人世,而是要有勇氣撫養其成人,并教他如何做人。”
可是,現實中又有多少父親能夠真正地做到呢?
有道是,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其實,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親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與孩子相互成長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給孩子愛的教育,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有正義感、有愛心的人,就是培養孩子“三觀”端正,充滿正能量,促進整個家庭積極和諧、健康和睦的善舉和責任。
所以呀,正在為人父或已為人父的你,好好地陪陪孩子,給孩子多一點的陪伴,因為,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