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他是同學眼中的“蹭課大叔”,夜晚,他是廈大校園的“守護者”。廈大保安周德新就這樣“黑白兩班倒”,5年里通過40多門考試,即將獲得廈門大學法學學士學位(成人高等教育)。
周德新是重慶人,今年51歲,當過兵,曾在技校學服裝專業。2013年到廈大當保安。2014年,廈大教育學院開設職工夜校,為求學員工減免一定的學費。得知這一消息后,周德新非常興奮,兒時想當律師的夢想再度被點燃。
“北大有個保安讀了北大,我這個廈大保安為什么不能讀廈大?
”
為了擠出時間學習,他特意申請上夜班,這樣就可以白天學習晚上工作。
在讀期間周德新每年要準備將近10門課程的考試。除了公共英語課考了兩次,其它課程他都是一次性通過。他的畢業論文以正當防衛為主題,洋洋灑灑近2萬字,認認真真寫了好幾個月。
除了自己,沒人負責得了你的人生!
廣西桂林有一位74歲的老奶奶,名叫徐秀珍,人稱“月亮媽媽”。她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程度,卻做了二十多年導游,無師自通,學會11門語言。
徐奶奶家在陽朔縣高田鎮歷村,村口就是著名的月亮山。
20年前,陽朔旅游發展起來,大量外國游客前來觀光。她為了生計開始賣水,并給外籍游客當導游。
剛開始,徐奶奶說著方言式的外語,外國人聽不懂,她的水一瓶都沒賣出去。
因為想給家里多掙些積蓄,她就使勁學習外語,但對于上了年紀的她來說,學習十分費勁。徐奶奶就用各種方法讓自己記住,她總是隨身帶著本子,每次聽到一個單詞就記下來。
最初,雖然只會說“hello”,但徐奶奶也不怯場,指著手里的礦泉水直接問游客“hello,要水嗎?”,聽外國人說“water?”,她就知道了水是“water”,便記在了本子上。
有時為了記住發音,就用中文混在一起記,并且寫在本子上。她用這最老土、最“笨”的方法,細心記下別人口中的每一個單詞。
如果碰到一些既會中文又會外語的游客,她還讓對方翻譯好幾遍,說多了,聽多了,一些外語也就懂了。
在和外國人接觸過程中,她耳濡目染,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韓語等11門語言,可以進行簡單的口語交流。
和美國人說Hello(你好),和法國人說Bonjour(你好),和德國人說Guten Tag(你好)...時間長了,她可以和外國游客順暢交流,她的賣水和導游事業也紅火起來。
確實,活到老學到老并不是天方夜譚,這些真實的案例一直在警醒著我們!結合自己的興趣,選一個行業,學一門技術才是最最重要的!
人生幸福的轉折點,就是下決心提升自己的那一刻。無論你是在工廠打工、超市收銀,還是家庭主婦、職業白領,都可以選擇“美業”這個極具潛力的行業。長時間從事美業的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僅練成了手藝,還提升了形象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