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羅輯思維的音頻,羅胖講了一個主題——視野窄化。
什么意思?
簡單的說,視野窄化就是當你面對眼前迫切的事情要解決時,你就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放棄長遠眼光,這就導致了視野窄化,智商下降。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貧窮,那么他的全部精力都在如何賺錢解決溫飽上,在這之前,他沒有多余精力思考如何創造價值。
有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智商不夠,是不是因為自己視野窄化了呢?
如果你是在一個中國普通家庭長大的,請仔細想想,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長期處于視野窄化的狀態。
如果運氣好的人,也許能有個不錯的童年。但從初中開始,我們就會連續面臨升學問題,為了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學,我們的視野會持續停留在如何考高分上。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學,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時光憧憬自己的未來,但依然要解決眼前拿畢業證的問題。到了大四,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又要操心工作問題。為了不在家啃老,隨便找個每月小幾千的工作先做著。在職場混跡幾年終于可以換一個每月大幾千的工作了,又被催找對象、催結婚、催生孩子。這一轉眼就到了30歲了。如果你在中國一線城市,大幾千工資的工作不足以讓你擺脫“貧窮”,至少是你自己認為的貧窮,你還要繼續為自己的工作發愁。等到生了孩子可能已經35歲了。
好不容易生了孩子,至少在上學之前,你的注意力是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的。當你終于有時間考慮自己的未來了,你也已經到了不惑之年。按照現在的算法,再混個20年就要退休了。
細思極恐!
這樣的人生路徑不是個例,而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成長軌跡,這還不算本身家庭條件極為艱苦的人。
這是誰造成的?
有的人會認為是父母,因為這一連串的壓力大多源于父母,也許沒錯,但我們應該理解他們,因為他們經歷過物資匱乏的時代,所以他們的認知就是追求所謂的穩定。也有人會認為是社會,因為競爭壓力太大導致的這一切,聽起來也對,但如果你可以比其他人更牛逼的話不就可以在競爭中勝出么。還有人會認為是身邊的人,看到同學、好友都結婚了,所以自己也就著急了,也是一個原因,但你怪的著人家么?
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辦法。
如果你認為父母期望的“穩定”也是你所追求的,那很好,按照他們的要求,我相信你能找到你想要的生活。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想接受這種“穩定”,那你一定要讓自己擺脫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在此,我有幾個建議提供給你:
(1)當你的家人、朋友有意無意給你壓力(催婚、把你和別人對比)時,提醒自己,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2)建立終局思維。好好想一想自己每個階段希望達到的目標,然后倒推自己如何達成。可以以10年為一個時間點。如果你現在22歲大學畢業,你可以建立30歲、40歲、50歲……的目標,比如30歲時,我的目標:<1>找到自己愿意長期奮斗的事業,收入在地區平均收入以上,滿足家庭基本需求。<2>找到自己的愛人并踏入婚姻的殿堂。 有了這兩個目標,你要倒推自己如何可以達到。第一個目標是關于事業的,為了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那你可能需要在這8年里去不斷嘗試新的工作。想有不錯的收入,就需要打磨自己的底層能力,比如高效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和邏輯能力等。然后再進一步細分。第二個目標是關于愛情的,有了30歲結婚的目標,那至少要在28或29歲的時候就要找到自己的摯愛。如果你還是個單身汪,首先需要想辦法認識更多單身異性,然后學習如何和異性交流,鍛煉自己的人際關系能力、情商、維持親密關系能力等。
(3)在保持自己有長遠目標的同時,解決現有具體問題。這點其實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就不會偏的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