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十分熱烈,隔著窗戶,一寸一寸的打在人身上,舒服異常。
太陽最烈的時候,需要出門去見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簡單洗漱后,就踏著日光,走出門去。
友人與我住的地方相隔不遠,只需穿過幾條巷子就可抵達。穿過的第一條巷子是一條有些陳舊的巷子,巷子兩旁的房子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一幢接連一幢,相對而立齊齊修在巷子兩旁。
這些房子頗有些年代感,外圍的墻壁都是用一塊一塊的土磚壘成,而房子的里面,則用一塊塊的大木板合成,甚至于就連房子的大門都是用幾塊大木板拼湊而成,每當有人推門時,都可以聽到一陣木門所獨有的咯吱聲。
記憶之中,鄉下的奶奶家也曾有過這樣的土磚房,年少不知世事多艱,總是不知疲倦的把門推開又關,關了又開,只為聽到那咯吱咯吱的聲音。
小時候最愛下雨天,一到大雨傾盆的日子里,就愛蹲在墻角,看著噼里啪啦的水滴濺在木板上,飛濺出好大的小水花。記憶之中,那些四下散開的小水花就像煙花一樣,絢爛的散開著,絢爛過后又歸于塵土之中。
而在盛夏天里,我用愛打著赤腳,踩在木板上,聽腳丫和木板摩擦的叮咚聲,心里也不由自主的歡喜起來。
巷子的深處有幾個剃頭匠,他們不同于現在緊跟潮流的理發師。他們曾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長大的,他們的技藝,都來自于他們的師傅,師徒制是一種中國沿襲多年比較傳統的傳授工藝的一種方法。
這條巷子中剃頭匠們所開的店面都極其簡單,都是在自家門口的第一件房子里貼幾張頗有年代感的女郎的海報,然后再在門口放一個簡易木柜,木柜上只需當上一個盛水的洗臉用的盆,再在盆上搭一塊毛巾,然后從這兒走過的人見到這幾樣東西后,就清晰的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家理發店,這是一種積習已久的一種默契。
小時候在鄉下也曾看見不少剃頭匠,記憶之中,鄉下的剃頭匠與這條巷子里的剃頭匠不一樣,鄉下剃頭匠總是背著一個木箱子,箱子看上去并不龐大,但你若是打開巷子,就會被其中所放的品類繁多的東西而吃驚,每個剃頭匠的箱子里都整整齊齊的擺放著剃頭所需要的各種刀以及其他工具,一打開那個箱子,都給人一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感覺。鄉下的剃頭匠每日都會背著那個木箱然后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莊,去問村里是否有需要剃頭的人群否?他們對每家每戶如數家珍,他們沒有太多花哨的技術,也絕對不會推銷各種護膚品,他們只是一邊和你剃著頭,一邊別話家長里短,誰家又生娃,誰家丟了牛,誰又去世啦,這些消息剃頭匠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他們就像信息傳輸器。
鄉下剃頭匠不會染和燙頭發的技藝,他們僅僅只會剪短頭發和剃光頭,這兩樣技術都是從師傅那兒學過來,但一用就是一輩子,他們把每一個經過他們手的腦袋都當成一件藝術品一樣,仔仔細細的雕琢著,唯恐弄錯一點點東西,他們不僅剃頭,而且還會幫你掏掏耳朵,按摩按摩腦袋,疏松疏松筋骨。
當時只道是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