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清單

(僅在羅列個人本學期閱讀書目,慎入)

1.恰克·帕拉尼克:《搏擊俱樂部》

花哨絢爛、冷峻詭奇、頹廢瘋狂、肆無忌憚······ ? ?

只要有那么一點點理想主義,抑或是些許對現實生活的厭倦抵觸,它就會敏銳地在你大腦的縫隙間找到滋生的土壤,并竭力幻化出一個完美的自我,去和你不敢挑戰的這個世界永遠地戰斗下去。——這是一部內心澎湃的作品,像一劑啡嗎令你迅速上癮又無法擺脫。

很難想象,《搏擊俱樂部》竟然是恰克·帕拉尼克的處女作。不過,恰克·帕拉尼克確屬當今文壇頂尖的怪才,具有邪靈般的鬼魅才華,每一次出手極盡瘋狂,卻從不讓人失望。

廣告誘惑我們買汽車和衣服。于是我們拼命工作去購買我們其實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是一場心靈之戰。我們極大的恐慌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非常憤怒。


2.恰克·帕拉尼克:《隱形怪物》

給我專注的表情。閃光燈。給我憧憬的表情。閃光燈。給我浪漫的表情。閃光燈······

《隱形怪物》堪稱《搏擊俱樂部》完美的姐妹篇,整本小說就像高速切換的電影鏡頭,不依時間順序,不受空間限制,不講邏輯調理,瘋狂而尖銳地敘述著一場文字的盛宴。這與身為時尚模特的女主角完美的映和,生活光鮮亮麗、色彩斑斕卻又只是空殼、缺乏實質,而只有等她放棄擁有的一切之后,她才會真正得到她所熱望的生活。

布蘭蒂說:“你難道不明白嗎?在為我們老是被教育著要過正確的生活。不能犯錯。可是我卻覺得,當錯誤顯得越嚴重,我就越有機會擺脫束縛,過著真正的生活。 ”

就像哥倫布不畏災難,朝著世界的盡頭航行。?

就像弗萊明讓面包發霉。?

布蘭蒂喊:“真正的發現來自混亂,必須前往看似錯誤、愚蠢、白癡的境地才能找到!”


3.莫狄阿諾:《暗店街》

我的過去,一片朦朧······

辨認不清的照片、難以回想的面容、無法補全的姓氏、不可考證的地址、雜亂無章的對話、毫無聯系的數字······過去在一堆碎片之中徹底斑駁。為了找尋遺失的記憶,主人公將這些瑣碎的痕跡抽絲剝繭,耐心拼湊,得到的卻是他者逝去的過往,而自己的過去,仍是一片朦朧。

文字沉浸在深深的詩意當中,仿佛處于半夢半醒的巴黎黃昏,沉靜幽緩,卻又深邃美麗,充滿了哀傷與憐憫。

有一會兒,我的思想把我從這個礁湖導離開去,帶到另一個遙遠的世界,帶到俄國南部的一個海水浴療養地,這張照片就是好多年前在那里拍的。黃昏時分,一個小女孩跟隨著她的母親從海灘上回家來。她因為還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來了。她離去了。她已經拐過街角,而我們的生命不也正是像孩子的這種憂傷一樣,會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嗎?


4.杰弗里·福特:《鏡中女孩》

我覺得可以將《鏡中女孩》定位為一部失敗之作。

前半部敘述輕快,情節緊湊,可是到了謝爾被抓之后,敘述和情節的質感急轉直下,一部偵探小說被莫名其妙地淪落為一部兒童文學,一直期待的驚天騙術大逆轉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我不知道杰弗里·福特在寫作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雖然從后記中得知,他為了寫這部小說很用心地查閱收集了大量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歷史資料。

突然,一股風猛地吹來,像是有人一下摔開門,把我嚇了一跳。我轉頭去看是誰,但門關著,那里連個人影也沒有。正當那時,我注意到中央過道上空,撲閃閃一只素雅的白蝴蝶,像是某個記憶的幽靈又活了過來。


5.杰弗里·福特:《查布克夫人的畫像》

《查布克夫人的畫像》明顯好于《鏡中女孩》,但還是遠遠比不上“面相師三部曲”。

故事一開始就野心十足,一個接一個看似獨立的故事隨著敘述的深入鋪展開來,而所有的故事像查布克夫人的容貌一樣,始終躲藏在屏風之后,神秘而詭異。當然,再多的故事最后都得歸結到一條主線上來。遺憾的是結局太過倉促,而之前又鋪墊了過多的篇幅,使得這部小說顯得頭重腳輕。

我走到海邊的沙灘,坐在我經常坐的那堆浮木上。遠方地平線處的太陽快要落山了,空氣變得干冷,海灣里的海水幾乎都要結冰了。我吸了一支煙,想著紐約這座城市。此時我才發現我一直在思念著它。



6.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共5卷)

完全可以作為了解英式幽默的入門讀物。

可以見得,英倫紳士一本正經、故作深沉的胡謅,比起老美張口就來的爆粗,精致優雅太多了。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堪稱爆棚,閱讀過程中不時有沖動想把書中所有風趣幽默的段落摘錄下來,可惜自己太懶了,或許放假回家后可以試著這樣做。

當然,幽默并不是其全部,小說前三卷滑稽、荒誕、風趣,到了后兩卷,卻變得晦澀、深沉、荒涼。讀到結尾,明顯智商不夠讀不太懂了,但至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絕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銀河系漫游指南》中注明,“災難地帶”是一支來自伽古掎卡卡思維區的钚搖滾樂隊,它不僅被認為是銀河系中最吵鬧的搖滾樂隊,實際上,它根本就是所有噪音中最吵鬧的。常去聽他們演唱會的歌迷們判斷,最佳音效平衡點通常是在距離舞臺十七英里之外的巨型混凝土碉壤內,而樂手們自己則留在這顆行星軌道上的一艘完全隔音的太空船里,通過遙控來演奏他們的樂器。更經常的做法是,樂手們留在另一顆行星的軌道上。

他們的所有曲目都非常簡單,大多描寫這樣一個主題:在一輪銀色的月亮之下,男孩遇上了女孩,然后,月亮就在沒有任何充分理由的情況下爆炸了。


7.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

暢銷作家談論寫作技巧的小冊子。

不過,這書其實更像是老金的自傳。風趣幽默的口味談論人生經歷當中諸多小細節、小故事,看似雜亂瑣碎,沒有重點,實則細膩精致,充滿情趣,就像其所有小說一樣,充分注重生活中所有的細節,并挖掘到極致。

開始是這樣:把你的書桌擺到屋角,每當你坐下去開始寫作時,提醒自己為什么書桌不擺在房間正中。生活并非藝術創作的支持體系,反之才對。


8.斯蒂芬·金:《綠里奇跡》

《綠里奇跡》與斯蒂芬·金舊作《肖申克的救贖》極為相似。

同樣是監獄題材的小說,同樣采用第一人稱敘述,同樣敘事者并不是故事主角,但兩部小說的不同還是很明顯的——在于主題,《肖申克的救贖》探討的是自由,而《綠里奇跡》討論的是死亡。

這部小說屬于慢熱型的,閱讀過程中略感枯燥,但讀到最后,突然而又徹底被其深深折服。尤其是讀到最后一句,不得不倒吸一口涼氣,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了。

我躺在這兒,如果月亮就在窗外,我就看月亮。我躺在這里,想到布魯托爾,想到狄恩,想到有時威廉·沃頓說黑鬼,算你說對了,就等著瞧吧。我想到德拉克羅瓦說,埃奇康比頭兒,看這個,我教會了叮當先生一個新把戲。我想到伊萊恩站在日光室命令布拉德·多蘭別來煩我。有時候,我在瞌睡中看見雨中那座立交橋,約翰·柯菲站在橋下的陰影里。在這樣片段式的夢境里,我決沒有看花眼,肯定是他,是我的大塊頭,他就站在那里看著。我躺著,我等著。我想到詹妮絲,想到我失去了她,她在雨中渾身鮮紅,從我手指縫里消失了,我等著。我們都得死,沒有例外,這我知道,但上帝啊,有時候,這條綠里真的太長了。


9.斯蒂芬·金:《尸骨袋》

這部小說當屬平庸之作,抑或說有失水準。

雖然敘述足夠熟練,人物足夠飽滿,細節足夠詳盡,情節足夠緊湊,但整個故事的套路老金已經用過太多太多次了,或許很撩人的故事就此失去應有的質感。尤其是高潮部分那段突如其來的插敘,已經不能說是老套了。

我們是這樣活著的:每次只過一天,每次只吃一頓飯,每次只受一次苦,每次只呼吸一次。牙醫們每次做一個牙根管治療;造船的每次造一個船殼。如果你寫書,你每次寫一頁。我們從我們已知的一切、以及我們害怕的一切跟前轉過身。我們閱讀商品目錄,看橄欖球賽,我們選擇斯普林特而不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我們數天上的鳥,即使身后的腳步聲告訴我們有人走進來,我們也不回頭;我們說是的,我也認為云彩常常看似其它東西——魚啊,獨角獸啊,騎馬的人啊——但其實它們只是云而已。即便云朵里面亮起了閃電,我們仍會說它們不過是云而已,然后把注意力轉向下一頓飯、下一場痛苦、下一次呼吸、下一頁。我們就這樣活著。


10.斯蒂芬·金:《玫瑰瘋狂者》

斯蒂芬·金少有的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還讀過一部《麗賽的故事》)。

與《麗賽的故事》溫情路線截然不同,這部小說營造出一種奇幻神秘的氛圍,卻又能輕松自如地回歸到現實,毫不留情地揭露美國的家庭暴力問題。一開篇便滿是殘忍恐怖,荒誕詭異,恰如書名。

自從他們去州際27號公路那里的湖濱野餐勝地至今已經過去許多年了。比爾似乎已經忘記了那次野餐,他賣掉了他的哈雷·戴維森牌摩托車,據他說他賣掉它是因為,“我的反應已經相當遲鈍了,羅西。當快樂變成了冒險時,一切就該結束了。”她沒有和他爭辯,但是她感到比爾在賣掉小摩托的同時,也賣掉了一大堆美好的記憶,她為此感到悲哀。好像他的許多青春年華都塞進了車斗中,在那位從埃文斯通來的漂亮年輕人騎走它之前忘了檢查一下,把它們取出來。


11.韓松:《火星照耀美國》

韓松的這部小說讓我失望了,當中諸多描寫以及部分情節總給我一種幼稚的感覺,而韓松以往見長的卻是含糊不清的敘述和深刻晦澀的情節。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這是韓松2000年的作品,當時三十出頭的韓松企圖描寫一部展現人類歷史進程以及未來的宏大小說,并要全景式去講述蕓蕓眾生的掙扎、彷徨與重生,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失敗了也不算失敗。

這本書兩天前還給圖書館了,似乎也找不出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所以沒有摘抄。


12.約翰·勒卡雷:《完美的間諜》

《完美的間諜》歸類為間諜小說,但實際上這是一部講述父子深情的自傳體小說。

人物關系極其復雜,故事支線極其繁多,敘述節奏極其冗緩,而我又是每次晚上上課時閱讀此書,所以讀得相當吃力,甚至暈頭轉向,時不時就得翻回開頭去瞅瞅那張人物關系表。——所以不得不說,閱讀這部小說需要相當強的耐心和記性。而如若堅持下去,這會是一部很值得欣賞的作品。

沒有摘抄,理由同上。


13.蘇珊·桑塔格:《死亡匣子》

蘇珊·桑塔格的第二部小說。

充斥著太多感性的描寫以及哲理性的辯思,使得這部號稱“閃爍著卡夫卡式光芒”的小說實際上離卡夫卡很遠,它更雷同于勒克萊齊奧等現代派作家的作品。但不可否認,主人公迪迪一亮相,連同諸多莫名其妙的舉措以及困擾他的那些問題,很容易聯想到卡夫卡《審判》和《城堡》里的K。

視力有助于抽象思維——這是視力健全的人的特權。而對于海絲特來說,正如對于所有的盲人一樣,只有等到靠近對象,與對象有了具體接觸之后,才能做出判斷。如果什么都看不見,就不會有總體的歸類。如果什么都看不見,所有的東西就變得具體、可感,可觸。 迪迪突然想到,也許他所有的恐懼就是來自他禍福參半的視力。由于看得見,他可以對世界進行抽象的感知。隔著一定的距離。迪迪必須忘卻這種本領。放棄自己的想象,因為這種想象既牢牢粘附著對于過去所看到的一切的懷疑,又忐忑不安地凝望著未來。這種想象耗盡了他的活力,把一切都交付與時間來拷問。要置身于現在;沒有想象,無法預測任何事情;只是活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