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三點,就能為小朋友上好一堂課

這是我自己十幾年來學習實踐后總結的經驗,如果你覺得有用,轉發朋友圈給你家孩子的老師看唄!也歡迎培訓機構的講座邀請。

我畢業于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對于如何上好一堂課是一直在琢磨的。事實上,如何上課這事兒,特別是2001年時的計算機專業,還真沒有師傅來指導、手把手的來教,只能自己琢磨。

記得,大四時去一所大專學校應聘,面試后,學校劃定范圍要求再上一堂課。回校后開始備課,寫出教案初稿,再反復調整教學順序、選擇類比例子、畫演示圖……花了整整一周時間。到如今,那次應聘經歷依然是我自信有教學能力的一堂課。當然,羞愧的是,我沒能在之后的教學生涯中,每次上課都像這次一樣,反復的打磨,也使自己浪費了一輩子(7年就是一輩子嘛!)的時間。

優秀的老師,是反復刻意練習【全方位認真地備課、上課】的結果,這樣的老師,可能10分鐘就能講明白一堂課內容,而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他想要傳達的知識點;而一般的老師,則可能是花一節課把學生腦子攪成了漿糊。

自詡是個喜歡偷懶的人,就希望能花最少的口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到浙江工作的第二個寒假前,主管教委要求下屬學校老師寫論文。我也交了一篇,主要內容是介紹自己如何根據學生對計算機的認知進程調整教學順序,居然還得了獎,這獎使得我成為當時學校第一批配備筆記本電腦的老師。

當時的文筆、想法應該都很稚嫩,居然能獲獎,這大出我意料。現在回頭想,可能真不是每個老師都會去琢磨如何教學的!

好吧,啰嗦了那么多,進入正題。

第一式:目標精確,不混亂;語言精煉、準確;只示范正確的方法。

這一條做的好,使孩子們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能專注、投入的參與課堂活動。

比如,一堂帶孩子們畫土豆的美術課。你的目標是引導孩子們觀察土豆特點,將之與其他類似東西進行區別,并畫出來。那么,你進入教室前,神神秘秘的將土豆藏起來,讓小朋友們猜你今天帶了什么,就是個大敗筆,這樣做會將小朋友們引向極度興奮的不可預知方向。

你要做的是設計一個故事或游戲,在這個故事或游戲中,直接將土豆亮出來,且表明這是個土豆,不是別的什么東西。然后引導小朋友們從外觀、味道、觸感等全方位觀察土豆,討論它的特點,和別的類似東西的異同,最后水到渠成的,小朋友們畫出土豆——不止畫出它的形狀,還可能畫出他的味道、觸感……

這是目標精確,不帶偏方向,為了這個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的引入甚至全階段。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語言要精煉、準確。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直接展示實物、演示動作過程比抽象的語言更有效,所以,要準備教具,盡可能少說無關的話。

比如教孩子們認識圓形,老師準備一個圓形實物,展示給孩子,只需要說:“這是圓形。” 萬不可多羅嗦,加一些個人經驗與感覺類的語言。比如,你們看他像不像個大餅啊,他邊上的線是彎彎的啊這類似的無用廢話。其一,說的多,表達容易出錯,不精確;其二,擾亂孩子的注意力——他不知道你說那么多到底想要他注意什么。

去年的時候,在網上參與過一次學習英語發音的課,那個老師懂得是多,但是扯的太亂。講一個音,他會花上90%的時間,先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是怎么發音的,為什么會這樣發音,那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是怎么發音的,為什么會那樣發音,最主要的錯誤方式有哪些。最后才用10%的時間講正確的發音、嘴型變化,舌位變化什么的。聽他的課,你會驚嘆,哇,這老師懂的真多,可是,課聽過后,你腦子里一片亂七八遭,根本忘了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這樣的上課方式,除了教師炫自己的博學多才,對學生無任何幫助。

其實他只需純粹的講解如何正確發音,若是利用自己的博學,再準備些有趣的典故幫助學生記憶,這課,只需花原來20%的時間,便可達到完美。

再比如,教孩子們如何請求他人幫助,上課時,成人只需設計多個類別的場景,示范正確的表達方式:“請**幫我做(遞、拿)***”,如果在課堂上演示哼哼、搶奪等錯誤的表達方式就是畫蛇添足,是擾亂小朋友心智的做法。

第二式:找到所教授技能的關鍵點

這一條做的好,孩子能快速高效的掌握所教內容,然后被這種成功體驗激勵著,學習是一件根本停不下來的事兒。

教孩子們用筷子,握筆,彈琴,打球、畫畫、搭建積木……都是一種技能的教授,都有技術關鍵點。老師需要用心找到這個關鍵點。

教師首先需要自己掌握這項技術(比如彈琴),或反復操作過(比如握筆寫字),才能在看到小朋友練習時的技術難點,進而準確指導,幫助孩子突破瓶頸取得成功體驗。

舉例:教小朋友用筷子。

仔細觀察體會,你會發現用筷子這個技能有三個關鍵點:

一、下面那根筷子有三個受力點,如上圖中標識,1虎口,2大拇指指節處,3無名指指尖指節處。這根筷子是架在1和3兩點間,用2壓住,也就是說,點2和點1、3的用力方向是相反的。這是固定住下面那根筷子的關鍵點。

二、下面那根筷子基本固定不動,處于靜止狀態。

三、上面那根筷子由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這三個手指控制上面的那根筷子張開、夾緊,最終實現食物的夾取、運送。

老師掌握了這三個關鍵點,在指導孩子的時候,會精確、高效,使孩子快速準確的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

看到這兒的老師或家長,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指導孩子握筆。

第三式:對小朋友們真心感興趣,描述行為表達關注。

所有的教育問題都是關系問題,這一條做的好,使學生信任,尊敬老師,樂意、樂于加入老師的學習活動。

這一條已經寫了好幾篇,仍舊拿學習用筷子說吧,當孩子做到三個關鍵點中的某一個,你可以適時的加一句:“你己經固定好下面那根筷子;上面那根筷子你能靈活控制了……”這樣具體的描述,而不是泛泛的一句“好棒!”,“筷子用的真好!”或者“你真聰明,這么快就學會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