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yl Sandberg 給職場女性的八條建議--“LEAN IN"讀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這本書在2013年出版的時候就買了,不過在最近才真正好好看完了,想了想,還是應該寫點什么。

Sheryl Sandberg曾經為克林頓時期的財政部長工作過幾年,之后在谷歌一直做到銷售副總裁,管理全球的中小客戶,后來又被小扎請到臉書做首席執行長。最近幾年,出書,在TED 演講,鼓勵職場女性“向前一步”,大膽追求事業成功,躋身女性活動家之列。估計幾年后,如果她有興趣從政,那么最終問鼎白宮也不是沒有可能。

書名叫,本意是“身體前傾”,在這里指的是“積極參與,不做旁觀者”,所以翻譯成“向前一步”還是很合適的。副標題是 “女性,工作,和領導的意愿”,涵蓋了書的主要內容。就書的本身而言,文筆略顯平淡,但是給的建議很中肯,很多不僅對女性有用,其實對男性也一樣適用,尤其是外企里邊的中國人在內的“少數族群”。

總結下來,大概是這八條:

認清障礙,歧視無處不在

世界毫無疑問是由男性在掌控。在許多地方,對女性的歧視和迫害是制度性的;不少國家里女性基本的權利都沒有,“向前一步”是不可想像的。而即使在發達國家,在這么多年女權運動之后,還是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大公司的高層幾乎都是男性;在許多公司,女性要照顧孩子、休產假,就得意味著事業的停滯,甚至是退步。就像是書里說的一樣:“每過一年,我身邊女同事的數量就會減少一些,漸漸地,我成了房間里唯一的女性”。

歧視有許多是一目了然的,但更多的是“無意識的歧視”,也就是在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犯下”了歧視女性的行為。經常被用來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是關于交響樂團的:早年的多數交響樂團里面女性的比例少的驚人,有些樂團就開始有意識的用 “Blind audition”(讓考官看不到面試的人)的方法來面試;后來發現入選的還是男性占絕大多數。“會不會女性玩音樂就是不如男人呢?” 直到有一天,有人無意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只要房間里有地毯,女性錄取的比例就會大幅度提高。原來是高跟鞋的聲音“出賣”了面試的人的身份:雖然看不到樣子,考官仍然下意識的通過高跟鞋的聲音判斷性別。這個發現之后,交響樂團的女性比例開始大幅度提高,因為所有的面試不僅是“Blind audition”,還有地毯幫忙消音。無意識的歧視終于在這里壽終正寢。

女性步入職場,就該知道這是“叢林”,不是什么友好的環境,明的,暗的,歧視會不離不棄的跟著你。當然,天天抱怨周圍的環境不會讓你事業成功,要緊的是找到在這種環境下還能成功的方法。

丟掉幻想,你無法兼顧家庭和事業

偶爾你會在電視上看到有“超人”女性,可以事業家庭兩不誤;既可以當好事業上的女強人,又能“分身”做好媽媽需要做好的一切。實際上,她要么在撒謊,要么就是超有錢,可以在自己辦公室旁邊加個獨享的育嬰室(加保姆). 而別的女性有這么奢侈的條件嗎?

書中,Sheryl做出了更誠實的回答。“我們能做到一切嗎?答案是不能。”

超人的一天也只有24小時。做了這個就不能做那個,就是這么簡單。“每個人總是在不斷做出選擇,比如:事業和家庭,運動與放松,與別人相處的時間以及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為人父母是巨大的犧牲。既然選擇了不放棄事業,那就得克服自己的內疚心理;孩子生病的時候,你可能在大洋彼岸出差;答應了去看孩子在學校演出,可老板非得要你加班。你每天都要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

找對了“伴侶”就成功了一半

這是女性事業成功至關重要的一條,也是最難做到,“可遇不可求”的一條。

Sheryl的成功得益于丈夫Dave(去年不幸意外去世了)。多數情況下讓男人負擔一半家務是很難的事。如果妻子的事業比丈夫更成功更是對婚姻的重大考驗,非得男人有強大的心理和無比的自信才行。書中也提到“全職爸爸”。雖然人們嘴上說尊重他的選擇,可是“全職媽媽們”的看他的眼光里總是充滿了懷疑。(其實,嚴格說起來,這是不是女性對男性的“歧視”呢?)

你多半在低估自己

為什么女性總是會低估自己?作者給了個極學術的解釋:“負擔癥候群”(imposter syndrome)。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像個大騙子。這種“自尋煩惱”男女都會中招,但女性會更嚴重。

Sheryl舉了個例子:她,她的弟弟,和另外一位朋友(女士)一起參加考試。她和朋友學的昏天黑地,兩人還是都覺得自己夠嗆,而她的弟弟準備的吊兒郎當,偏偏信心爆棚,表示“毫無壓力”。最后結果是三個人全都得了“A”。結論是,弟弟的自信并不過分,而女性的“不自信”過分了。

怎么解?對癥下藥!在職場上,有意識的“高估”自己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當你確認你有“負擔癥候群”癥狀的話。如果覺得自己有8分,就要往10分里說,因為多半你實際上本來就有10分的。沒關系,說著說著,你自己就相信自己是10分了,也就不會再老是低估自己了。

要有想當領導的進取心

曾經有一個部門經理告訴我,每次要給下屬評估升職的時候,為了公平,他都要鼓勵女性下屬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自己提出升職的申請,要不然女性很少會自己提。而男下屬那邊就不同,不管歪瓜裂棗的,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夠格了,誰都特別積極的爭取。

其實大家都清楚,不是女員工就比男員工業績差,無非是進取心的大小不同而已。“薪酬問題也是一樣。男性掙得比女性多,所以人們對女性薪酬的期望值也更低。把問題往復雜了說,這就是“成見威脅”(stereotype threat)“。女性進取心小,升職的少,就被認為工作不如男人;久而久之,這種成見也影響到了女性自己,升職慢,賺的少,在女性的頭腦里都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坐到桌前來 ,不當旁觀者

這條可能是跟書名最相關的了。

開會時,圍在圓桌前坐的大多是男性,坐在后面的多是女性。讀到這里,我可以想象作者在看到這種場景時的心情。估計是失望,難堪和憐憫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多數歐美公司,女性員工“向前一步”,積極發言,并不是什么離經叛道的事情。可你如果就愿意選擇做“墻花”,做旁觀者,也不會有人攔著。

不要迷信導師

中國人一向迷戀“導師”,職場中人也是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能遇到自己的伯樂,自己的貴人,無私的把經驗和人脈都一股腦的“灌頂”傳給自己。

其實,大家都沒有這閑工夫,如果你自己沒有讓別人刮目相看的本事,通常你渴望的“導師”也不會象林妹妹一樣,“從天上掉下來”。你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向任何人學習,從別人的一點一滴里找出差距,提高自己,但是最好不要指望別人。

“人們會本能地投資給那些才華出眾以及能因資助而真正受益的人。在被指導者能善用時間、真心接受反饋時,導師會繼續為之投入。” 她的建議是,要正確看待導師的作用,事實上不是“找個導師你就能變得優秀”,而是“脫穎而出,你才會得到一位好導師”。

女人不見得就是你的朋友 (aka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現實是殘忍的:阻礙更多女性獲得權力的因素之一,有時候來自那些已經擁有權力的女性。”

另一個名詞解釋-- “蜂后綜合征”(queen bee syndrome):一群蜜蜂只能有一個蜂后。同樣,很多人相信,在一個公司里,也只能有一位女性的高層。Sheryl書中提到在谷歌的時候,想和另外一位女高管做朋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對方始終把她當競爭對手看。這種人往往不會嫉妒男性的成功,卻無法忍受別的女性成功,如果有機會背后一刀,把自己的競爭對手消滅的時候絕對不會手軟 (對,就像“宮心計”里的一樣)。

這不止是個人的經驗和感覺。有研究表明,在女性掌權(總統或總理)的國家,女性特別關心的諸如女孩的教育率之類的指標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提高。估計是作為政客,自己的性別已經變的無足輕重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