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沙龍有學員提了個問題:愛情是什么?一見鐘情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感受?說實話,這是兩個好問題,卻也是回答起來比較費勁的問題。
關于愛情是什么?好多心理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都不停地探討了很多很多年,說起來就比較LONG了,推薦兩本書吧:《愛的藝術》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愛情心理學》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我也曾在本公眾號里寫過一些關于愛情心理的連載文章(見文末點擊鏈接)。還是自個兒鉆研一下唄,別人咋和你說愛情終究不如自己整明白的,當然,體驗也很重要。
說到一見鐘情這回事兒,觀點就會比較不一致了,有人是堅信并苦苦尋覓著一見鐘情的愛,有人是相信一見鐘情卻并不期待認為只是一個傳說,有人是認定世上沒有一見鐘情倒是有一見鐘性的,有人會覺得愛情這個東西是磨啊磨啊磨出來的…
如果有一見鐘情,那么它的產生需要多久時間?根據英國約會專家所進行的大規??焖偌s會實驗統計所得的數據,答案是30秒。不過,你可不要高興地太早,另外有科學界專家卻普遍傾向于認為,一見鐘情只是(常常)事后諸葛亮而已。根據《從醫學角度看人類行為》研究報告調查,人類的一見鐘情其實大多數是發生在男女雙方建立了戀愛關系以后的回憶總結,而那些沒能通過第一次見面后建立戀愛關系或者戀愛失敗的戀人,并不認為這段戀愛有一見鐘情的現象。
用心理學的名詞來說,這可能就是一種『首因效應』加『暈輪效應』的產物。
腦補心理學概念
【首因效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實驗證明了首因效應。它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還會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
“首因效應”決定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你學過心理學,你就會知道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它的建立往往可以影響很久,而要改變第一印象,卻需要你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印象次數。再加上“暈輪效應”,男女朋友之間,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即使只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后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最后卻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人類的“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特點,讓人在與他人接觸的最初幾秒,甚至是幾毫秒,就開始形成對他人的印象了,印象不只關于你的樣子、你的舉止、你的工作和社會地位表現出的大量信息,而且也包括你的面部表情、姿勢、聲音,甚至你的體味。有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在最初的11毫秒中對他人得出的印象,與沒有時間限制時得出的印象高度一致。
此外,快速形成的第一印象在預測其他更持久、更重要的評價時發揮著主要的、持久的作用。“首因效應”到底是如何發揮了這樣的作用呢?研究發現,有四個心理過程解釋了第一印象的持續性,或者說展示信息秩序的重要性。
第一過程?注意力消減(Attention Decrement)
當你第一次見到某人時,你會比較注意和關注他什么樣、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因為你想要了解他,將他整理歸類,便于你的大腦盡快地掌握他,過一陣子后,你的大腦會認為你已經了解他了,就不會再密切關注他的言行,而會通過原先存儲的歸類信息做預判,這樣對于較遲出現的信息的注意力也就下降了。
第二過程?認知漠視(Cognitive Discounting)
一旦人們對某個人形成了印象,很容易出現不承認任何與他們最初想法不一致的信息。大抵上因為人們在對他人印象的決定和判斷,大多不愿意承認自己在一些重要事情上存在失誤,承認自己的失誤會給自我帶來消極的感受。因此,當人們發現與最初印象不一致的信息時,容易去尋求那些支持我們最初判斷的數據。
第三過程?行為動力(Behavioral Dynamics)
人類的行為動力機制傾向于鞏固人們的初步印象和聲望,并傾向于讓這些印象成真,即使它們一開始就可能不是真的。這個情況在面試中還蠻常見的,面試官司在求職的考績成績和簡歷為基礎,如果對求職者形成了初步好印象,面試官由此聯想到在其他方面也不錯,就會在實際的面試中向他們顯示出積極的信號,更多地介紹公司,提供更多的就業及公司信息,較少提出更多的資料要求,而且容易與對方建立更融洽的關系,最終鞏固了對方的良好印象。反之,更容易提出有難度的面試內容,并看到求職者某些缺點,推論他在別的方面也必然水平一般。
第四過程?偏見同化(Biased Assimilation)
人類的很多行為是模棱兩可的,比如說,忠厚和木訥,聰明和滑頭…人們如何解釋他們所看到的,取決于他們在看到之前的預期。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只會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在解釋和理解出現較遲的信息時,會試圖讓它們與我們原有的信念和判斷相一致,這樣也容易減少內心的沖突帶來的不適感。
現在你知道了吧,精心安排自己的第一次出場,是多么的重要,那可能是會決定別人對你的“一見鐘情”噢。另一方面,有時候,為了愛情,我們也許還得稍稍克服一下自己的認知特點,多接觸一下,多感受一下,多些維度和時間,了解對方多一些,不要光等待“一見封喉”。
那么,到底啥樣的人是真正可能的意中人呢?有這么一條意中人考察定律,或許可以幫得上你:如何知道你遇上了你想要的那個TA,就是當你遇到那個TA時,你會因為TA(噢,別誤會,不是“為了TA”),而從內心涌起努力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那么,就是那個TA了。
???然后怎么辦?嘿,“…跳出來,就算甜言蜜語,把TA騙過來,好好愛,不再讓TA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