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父母觀點不一致時的常見場景
1. 爭論
意見不合,各抒己見,再正常不過了。但最有可能的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經驗多見識廣,又是長輩,為你少走彎路提點建議,難道錯了嗎?可你說,時代不同了,我要自己判斷自己做主,我又何錯之有?真理越辯越明,而家務官司只會越扯越糊涂。本沒有對錯,強辯只會爭論不休。
2. 消極抵抗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你們說你們的,我不能反抗,那就消極抵抗。或是把想法放在心里,或是我行我素誰說都不聽。兩軍交戰,一方竟然按兵不動,這可急死人了。無奈,父母只有持續、加強輸出火力,曠日持久,直到一方撐不住為止。可我們與父母本不是敵人,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為什么要關閉溝通渠道、人為加大溝通成本呢?
# 當矛盾產生時,我們的心聲到底是什么?
我們并非不愛父母。相反,正是因為愛,我們希望,自己的決定,能得到父母的認同和支持,就像小時候,得到允許才能做一樣。能言善辯的,就會去爭論。不善言辭的,就消極抵抗。因為我們的內心,是多么的渴望成長,渴望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我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的渴望自由、渴望獨立、渴望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不愿意將就。不愿意被公務員、被考研、被進國企。我們也不愿意被相親、被逼婚、被相夫教子。我沒有說這些選項不好,我在談論的是自由選擇。我們不過是希望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果父母希望我考研,我自己也想考研,這當然皆大歡喜。可如果我不想考,怎么辦?除了爭論和消極抵抗,我們還有第三條路。
# 與父母愉快玩耍的正確姿勢
1. 我本就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大多數人都忘了這一點。按我國民法規定,年滿18周歲就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們早在18歲,就能夠完全遵從自己的自由意志,自己選擇,自己負責。而多少人,因為在大學期間經濟依賴父母,導致精神也極其依賴父母。仿佛仍未長大的孩子,想要玩具,必須征得父母同意,再由父母買給你。天哪,都二十好幾的人了,像個真正的大人那樣好嗎?你本就是成年人,你必須內心先認同自己的身份。第一步,就是不要去征得父母同意。不論他們同意不同意,你都能做這件事。父母不同意早戀,你沒早過戀?父母不同意逃課,你沒逃過課?只需注意一點,心理上不依賴父母的同意而行事,不代表完全不聽父母的建議或者意見。而時間,會證明你是否真的是個成年人。
2. 父母不僅僅是為你好。人的行為,是有跡可循的,背后必然有某種考慮。父母是為你好,這誰都知道。可是,這個為你好的背后,未必沒點私心。也許是別人家兒子也進國企了,講出來特別有面子;也許是同事介紹的相親對象,不好意思拒絕。人的基因決定,任何時候的下意識選擇,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你自己的利益,你不去捍衛,還指望誰?
權利和義務從來都是雙胞胎,以上兩點,可以幫你做到心中有數。愉快玩耍的關鍵,在第三點。
3. 從愛出發。血脈親情是天生的,我們有多怕自己賺錢的速度比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們就有多愛我們的父母。多想想這份愛,你怎么忍心用言語傷害他們?觀點不一致很正常,不認同也不批判,認真聽完。多關心父母,多夸夸他們的優點,多聊聊他們的變化,誰還記得剛才在爭什么?多來幾次,誰也不喜歡做無用功,自然沒有了爭端和沖突。父母親情,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是最稀缺資源,唯一,擁有時間有限,不可逆。學會克制自己,不去逞一時的口舌之快,你得到的,絕對物超所值。對父母而言,你的關心愛護,勝過一切。
## 總結
1. 明確你的權利義務。你有自由選擇權,想做一件事,不需要征得誰同意。父母理解支持當然更好,觀點相左也不要強求。
2. 學會捍衛自己的利益,因為沒有人對此,會比你自己更上心。遇到父母捍衛自己的利益時,要理解。
3. 父母虐我千百遍,我待父母如初戀。拿出這種態度,克制自己的言行,從關愛出發,運用智慧,營造愉快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