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臺灣有兩位奇人,都長得奇丑無比,一個是林清玄,一個是蔡志忠,長相都屬于“火云邪神”級別的。乍一看,還以為他們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小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都娶到了美女老婆。
林清玄從8歲開始,就立志要當大作家。父親就問他,“作家是在干什么的?”他回答,作家就是坐下來,寫一寫字寄出去,人家就會寄錢來。
他爸爸聽完很生氣,當場給他一巴掌,“傻孩子,這個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會輪到你!”
林清玄不要他的命運被任何人保證,即使是他的父親也不行。最終他成為了大作家,還娶像“奧黛麗·赫本”一樣漂亮的老婆。
相比林清玄,蔡志忠的童年經歷要幸運得多。在他出生前,家里夭折了四位哥哥、二位姐姐。六個小生命的夭折使蔡志忠的父母對他有放縱般的感情,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從來不會約束他。
后來蔡志忠回憶說,“所以我能夠成為漫畫家,完全要感謝我活在對的地點,對的時間。”
蔡志忠4歲半決定要當一個漫畫家,在學校讀初二,他把自己的作品寄給臺北的一家出版社,收到聘任通知后,就輟學去應聘了,當出版社的老板看到自己相中作品的人竟還只是個孩子,都驚呆了。
蔡志忠說,“我沒有文憑,可是實力超強。”
如果對于我們一般的家庭來說,蔡志忠的行為是不可思議的,不管他是庸才還是才高八斗,都決不可能就這樣輟學去工作的。
作家連岳說過,“20歲有多美好就有多愚蠢。”更別說那時候只有15歲的蔡志忠,如果沒有他父母的開明,再“早慧”的他也照樣被扼殺于搖籃之中。
02
為什么要說越早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越好,因為這樣意味著你可以比別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技能。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的時候,也說過他是幸運的,從小就知道想要什么。如果你還沒有找到,請別停止尋找的腳步。
有一位朋友這樣評價蔡志忠,他是我見過自信心最強的人。從蔡志忠敢追求美女導播楊婉瓊可以看出。當年22歲的楊婉瓊就成為當時臺灣最年輕的導播,工作能力強,資格比蔡志忠老,薪水比他多,又擁有大專學歷。
那時的蔡志忠連初中都沒畢業,長相瘦弱,剛入光啟社不久,能力也尚未完全凸顯,連蔡志忠的媽媽都說他將來長大估計只能靠撿牛糞為生,可蔡志忠最終還是抱得美人歸。
蔡志忠說,“人生0-3歲最關鍵,如果0-3歲沒有改好,3-5歲就很難改,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3歲看大,5歲看老。如果我上小學的時候是乖寶寶,長大后也是乖寶寶,連聲音都不敢發出來,長大或許就當一個小職員。”
現實中,我們無法像林清玄和蔡志忠那樣的“早慧”,過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都已經被教壞了,更別說自我實現人生價值了,那么我們還活不活呢?即使沒人引導,我們也要自我引導和自我激勵。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過,“將一頭蠢笨的豬夸獎一番,它也可以爬上樹。”
從他寫給兒子的幾十封信中可以看出,他都是貫徹著賞識教育,不管是他兒子初次經商虧了幾百萬,還是做錯什么事情,他都是以諄諄教導的口吻引導孩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兒子最優秀。
讓作為讀者的我,看著都備受感動,也想把洛克菲勒當作爸爸,把他寫給兒子的信,也當作是寫給我的。
畢飛宇說,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去看穿越劇,因為我們的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穿越,實現與作者近距離對話。
洛克菲勒還對他兒子說,“越是認為自己行的人,越能夠變得聰明能行!”
在自卑與自負當中,洛克菲勒寧愿選擇自負。因為自負意味著有一種大無畏精神,什么都敢去嘗試;而自卑的人,反而畏手畏腳,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敢去嘗試,反而會錯失更多機會。
而我們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懲罰教育,這樣長大的孩子,自卑敏感多疑,做事唯唯諾諾。
我們常說,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現實中,往往是反過來的,我們一次次原諒自己犯下的錯誤,卻對別人的過錯求全責備。犯錯的時候,常常是自責多過于自省,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本質上都是自虐。
又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什么樣的性格,一生幾乎很難有較大改變,這無形之中又給很多人判了死刑。如果沒有一定自我治愈能力,很多人一輩子就這樣毀了。
03
羅伯特·賴特在《道德動物》中分析:自我貶低可以社會競爭中隱藏自己。如果表現得很弱,就不會被強大的人當做威脅,這樣別人也不會像對待威脅一樣對待我們。有點類似動物的保護色,裝死一樣。
貶低自己還可以看作是一種自我教育。比如,因為犯了某個錯誤,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真是個沒用的人。這樣的自我貶低,雖然經常和事實不一樣,但可以讓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在新的領域獲得成功。
洛克菲勒總能把別人對他的貶低,化成一種良性的動力。在上學的時候,攝影師因為他穿著寒磣,眾目睽睽之下把他趕走,讓他無法拍畢業照,但他沒有埋怨父母無法給他更多的物質,而是暗暗下定決定,一定要成為世界首富。
在他創業初期,親生父親對他壓榨,反而成就了他的抗壓能力。但是我們往往把自我貶低當做逃避責任的借口,“反正我無能,再怎么努力也只能這樣了。”最后真的成了希望的那樣——一事無成。
西爾扎德·查米恩在《正向力》書里說到:
自卑、自我貶低、自我否定、批判心理等,都是負面消極的表現,這種負向力會強迫你不斷地挑剔自己、對他人評頭論足、挑剔生活現狀,從而引發焦慮、壓力、憤怒、失望、羞愧和內疚等情緒,讓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其害,毫無建樹。
那么怎樣削弱負向力,打造正向思維呢?
負向力通過生氣、后悔、害怕、內疚、焦慮、羞愧和自責等情緒督促你采取行動并獲得成功,但是這種方法,猶如殺敵一千,已經自損八百了。
而正向力卻是通過同情、好奇、創造力、自我表現的樂趣、對貢獻和創造價值的渴望來激勵你不斷前進。
削弱負向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貼標簽,每當負面的想法或情緒一出現,你應該立刻給它們貼上一個標簽,讓它們暴露在你面前,讓它們無所遁形。
跟負向力相反,正向力讓我們接受一切事實,而不是否認、拒絕或怨恨一切。它將每一種結果和我們遇到的事都當成一種恩賜和機遇,而且能夠完全不帶情緒地去接受這些結果。
人們自身的關系是所有關系的基礎,只有當你相信自己,同自己達成和諧一致的關系,你才能夠成為你自己最忠實的伴侶。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在流言蜚語與各種打擊中野蠻成長,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