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自己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綠駿馬

什么是好的學習態度?問了一個很抽象的問題,瞬間將自己擊倒。

百度知道,態度是個人對情境的反應,是把判斷和思考引導到一定方向的觀念和傾向,也可以稱為心理傾向。

抽象,太抽象,但我們平時卻運用的十分自如,還常常在態度前面放上重要的兩個字——端正,端正態度。看來,態度的對與錯,是有評判標準的,必須符合大眾集體的觀念。如果不符合主流認識,則你的態度是不端正的,態度也是要政治正確的。

擁有好的學習態度,對終身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之所以將這個問題拿出來曬一曬,是想讓自己的學習踩對正確的鼓點,拋開自娛自樂,放下感覺良好,步入正確的軌道。

在閱讀《蘇格拉底的申辯》之后,對好的學習態度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先承認自己的無知,這一點對我而言不證自明。

從讀書說起,以往家里有什么書就看什么書,單位發什么書就讀什么書,閱讀面僅限于專業范圍狹窄的空間。即使閱讀面如此狹窄,仍感覺看的足夠多啦,完全可以勝任工作的需要。偶爾有人推薦一本好書,也不會提起大多興趣。別人說的再好,我卻表現出無感。那怕在上級領導的威逼利誘之下將書買回來,也只是完成任務式的放在辦公桌上了事,很難真的讀進去。

可以說,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自己是不喜歡讀書的,內心沒有體會到書的價值所在。學習也是被動應付,痛恨寫心得體會,從來沒有找到自主自發的感覺。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選擇了開始寫作。當敲擊鍵盤的那一刻,我定定的看著電腦屏幕,一片空白。自己努力在大腦的勾回里搜尋,得到的回答永遠是“查無可查”。于是開始啃一本書,在書里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此時,看書仍是無目的的,有人推薦就去看,看完仿佛比原來知道的多了些,時間一長又消失了。

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看的書屈指可數。就這樣無奈的步入中年,到了每天必須拿著保溫杯游蕩的年齡,突然發現這個驚天的秘密,猶如五雷轟頂。懷疑自己以往的幾十年是怎么走過來的,過的那么心安理得,那么從容不迫。也恨自己突然的覺醒,仿佛從天上摔到人間,腦袋摔壞了,從此越來越看不慣原來的自己。

輸出倒逼輸入,這是2016年才真正理解的一句話。曾經自己因為沒有太多的輸出,也就看不到輸入的重要和緊迫。日子,那些自我認可的日子,匆匆走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被輕輕松松放走了。

我在黑暗中摸索,試圖找到屬于自己的突破口。開始寫自己看到的生活,看到的世界,感悟身邊發生的一切。有人建議我將讀過的書寫成讀后感,這一次我迅速采納,自覺自愿的執行。

當沒有人要求自己做什么的時候,自己內心的要求會冒出來,十分強烈。我相信,任何發自內心的態度無論是否政治正確,都將充滿無窮力量。再讀這本看似枯燥的《蘇格拉底的申辯》,發現自己對無知有了深刻的認識。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即使在某一領域非常精通,跳出這個圈子可能會失去自理能力。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書籍是無限的,我們拿有限的生命來衡量浩瀚的知識海洋,只需一個回合,就被拍向松軟的沙灘。

無知是一生的總基調,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打通任何一個領域,這就是學習應有的態度。蘇格拉底說自己只知道一點,那就是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他沒有撒謊,也并非謙虛,這是他的開放的學習態度。他被雅典人稱為最有智慧的人,他不承認。他一路尋找比他更有智慧的人,卻發現那些所謂的智者都在他“反問法”的搏擊下倉皇而逃。

只有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無知的時候,才能接受那些潮水般的知識。我們像走進大自然一般自由呼吸,擁抱一棵樹,欣賞一朵花,珍惜一粒沙。我們徹底的放空自己,讓自己成為一枚空杯,去舀一瓢屬于自己的泉水,去采一株屬于自己的小花。放空自己,是這本書告訴我最佳的學習態度。

蘇格拉底還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又是什么意思?他讓我們時時反省自己,如何反省?生活,總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剛有些眉目,另一個問題就會突然跳出來,而且再次提醒你,你有多么的無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