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了自己顏色的判斷后,老師開始引導我們做自己優勢的判斷,以及開始尋找發揮這些優勢的目標。
(1)尋找目標,并逐漸清晰目標
發現自己的優勢后,要找到正確的方向,即找到階段性的目標。
大多數人在職業上的階段性目標有兩種:第一,在現有的水平上提升;第二;跨行業轉變。不論是在原有體系上的提升還是選擇“跳槽”方式的提升都需要充分了解上一級需要的技能、能力、素質。而跨行業轉變可能涉及的方面更多,需要作出更加具體的自身評估和行業調研。
(2)檢索能力GAP
在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晉升需要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能、必備知識、通用能力、核心素質中,需要仔細梳理自身能力較差的地方。然后想辦法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 ? ? ? 能力數及能力草叢:
? ? ? ? 專業技能:分為一般技能:時間管理、office技能、項目管理/專業技能:戰略投資、內控審計、供應鏈優化
? ? ? ? 必備知識:行業知識(分行業進行細化)、領域知識(人力資源、財務、運營等)
? ? ? ? 通用能力:團隊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團隊領導力)/個人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 ? ? ? ?核心素質:后天形成(意愿與動機、積極態度、優秀的習慣)/先天決定(外貌、智力、性格)
? ? ?尋找自己的能力GAP:在這些基本的能力關鍵詞中,尋找到自己缺少而職業進階必須的能力,然后進入提升階段。
(3)明確關鍵任務
? ? ? ? 用任務驅動成長:明確及細化自己的任務,讓自己遠離焦慮,焦慮的根源是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用任務代替目的地,其他所有的都是在去往的路上。
那些關于我自己的思考:
第一:為什么曾經那么焦慮?
(并不代表現在不焦慮)
我的研究生階段真正開始有產出是到了研三之后的事情了,前面兩年第一年在上基礎課程,第二年似乎在游離。現在我分析自己的原因是:1、對所讀的專業完全陌生,課程設計卻讓我們沒有辦法快速進入新的知識體系,而我自己又完全沒有想要快速進入的意愿;2、被所謂的讀書無用論沖昏頭腦,想著學來無用,不如混畢業;3、科研自信需要長期積淀,前期的準備和交學費過程很容易失去信心。
伴隨著長時間的信心建立,推倒重來的過程后,我總算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成績,這期間如同過關一樣,一步一步歷歷在目,倍感欣喜。
第二:關于就業我在想什么?
就業一事著實難到我了。
第一:研究生期間我們幾乎和所有的科研單位工作職工一樣是每日坐班的,雖然時間不死但是老師是默認你就在辦公室里的,所以我沒有企業實習機會。兩次實習機會一個在國家機關(負責老師項目對接),一次在一個NGO(負責國外行業公約翻譯,及一些雜事兒)
第二:我所學的專業是林業經濟管理,受眾非常小。而且所在的院校是一個不歸屬于教育系統的科研機構,企業認可度極低。我幾乎沒有在多少網申系統里能直接找到,都基本歸屬于“其他”。
以上兩項基本就讓我在很多企業的網申階段提交及槍斃了。事實也是,基本上所有的網申都沒有回音。
如果拋開企業不談,進事業單位的話,首先專業對口的單位少,門檻高,要博士或者本科的多過碩士,男生優勢明顯。(我從沒想過在這個行業“性別歧視”如此嚴重。)而我又真的想就業,不想再繼續讀博士了。目前的狀況是在兩方面都在試,簡歷版本也越來越多。
第三:關于我究竟喜歡什么樣的職業?
因為喜歡英語的緣故,所以一度很想進外企。大學的時候在西門子公司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實習,全程只是在打雜,并沒有接觸到什么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實質性東西。三個月實習期結束后,我并沒有將這份實習經歷寫進我的簡歷,因為我覺得自己并沒有獲得實質上的進步。對外企的喜歡打了折扣。
曾將想過人力資源或者銷售門檻可能比較低,所以在研二的時候考過一個人力資源三級的證書,其實應該也是隨大流,因為我與人交際的能力并不強。
總結自己的優勢和性格,我想我應該是喜歡那種項目化的工作,一段時間,通關完成一個項目,然后會有極強的自我滿足感。
所以:不管是繼續做科研,進了企業還是進了事業單位,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還是要把自己的功練成,變得機會到的時候我能抓住。即盡力做好現在可以做的,在糾結做與不做中選擇做,在糾結今天做還是明天做中選擇現在立刻馬上動手開始做。目標和優勢可以變,但是能力可以培養,任何行業優秀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草叢都大致相同,只有強弱不一而已。
那天上課坐在我旁邊的妹子是從河南專門過來的,聽完課后她對我說我還是很迷茫啊,完全不知道自己優勢是什么啊!
當時我沒有回應她,其實我是在想,也許在探尋自己優勢的過程本身也是可以作為下一步目標的吧?
不要害怕一切太晚了,畢竟這已經是一個50而立的年代了。
寫在最后:如果要問我這個課程值不值,我當然會說值得。因為課程起到的永遠是引導作用,不可能期待一節課程解決所有問題,重要的時你課前思考的那些問題,課程中不斷問自己的問題,以及課后復盤時,發現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