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歡一首歌
?楊宗緯的《其實都沒有》歌詞如下
?從什么都沒有的地方 到什么都沒有的地方
?我們像沒發(fā)生一樣 自顧地走在路上
?忘掉的人只是泡沫 用手一觸就破
?泛黃 有他泛黃的理由 思念將越來越薄
?你微風中浮現(xiàn)的 從前的面容 已被吹散到天空
?我在腳步急促的城市之中 依然一個人生活
?我也曾憧憬過 后來沒結(jié)果 只能靠一首歌真的在說我
?是用那種特別干啞的喉嚨 唱著淡淡的哀愁
?我也曾做夢過 后來更寂寞 我們留下的其實都沒有
?原諒我用特別滄桑的喉嚨 假裝我很懷舊假裝我很痛
?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校園廣播里。
?第二次聽這首歌,是周末放假一個人在寢室的晚上。聽第一遍,沒帶耳機,只是靜靜地坐著什么也沒做什么也沒說。聽第二遍,只聽了三句歌詞我就哭了。當時,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哭,也止不住。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一種自然反應,就像電影那樣,旁邊有人在切洋蔥淚腺被刺激了,眼淚自然流了下來。
?無論是在喧囂的霓虹街頭,還是晨曦微露的野外;無論是和親戚朋友聊天扯白話還是一個人獨坐一隅,能感受到的只有自己,回頭望,有的只有自己孤單的背影。每個人都像細胞一樣有著自己的細胞膜,自己被包裹在里面出不來別人也進不去,正是因為這種膜造就了一顆顆孤獨的心。每個人生來孤獨,從出生到死亡,這膜一直存在,無法消除,所以活著一直孤獨。就算我們一起聊天,又或者是在喧囂的街頭只不過是拉進了膜與膜之間的距離,像細胞間物質(zhì)交換一樣我們只是通過言語表情傳遞我們的所思所想所感(物質(zhì)的真假好壞我們不知道),而那層層膜并未消失。也就是那樣,我們生來的孤獨永遠不會消除只是會隨著周圍人的變稀或者變濃,直至死亡。
?生來的孤獨釀造了日后的彷徨。
?雖說孤獨相同,但是性格不同。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份孤獨,那會有多少種解決方式呢?上千萬還是上億還是更多?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會直面這份孤獨,承受這份孤獨,也許會選擇逃避忽視這份孤獨,又或許會結(jié)束這份孤獨。我只知道,千千萬萬種方法匯聚在一起即是彷徨。方法越多,選擇也就越難。這世間最可憐的不是面對問題的無能為力而是面對選擇的彷徨。
?生來孤獨的我,只能靠著一首歌來說我。